闽清陈祥道、陈旸纪念堂的前世今生
——陈梅旺
闽清县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名人纪念专祠),前身为“二陈”先生祠,俗称二贤祠。为纪念北宋闽清先贤陈祥道、陈旸兄弟而建。
北宋年间出生于闽清漈上的先贤陈祥道、陈旸兄弟。棣萼联芳,簪缨齐耀。忧国忧民,清正廉明,两袖清风,深受黎民百姓的赞赏和尊崇。
陈祥道(1042~1093)字用之、曾用字祐之。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官居北宋太常博士、赐绯银鱼袋(从四品),宋代著名经学家、礼学家,留给后世的著作有《礼书》150卷、《论语诠解》10卷、《周礼纂图》20卷、《仪礼注解》32卷、《礼记讲义》24卷、《礼例注解》10卷、《考工解》等,其中《礼书》和《论语诠解》清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经部。
陈旸(1068~1128)字晋之,绍圣元年(1094)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入仕。官居礼部侍郎(正三品),宋代著名音乐理论家。留给后世的著作有《乐书》200卷、《礼记解义 》10卷、《孟子解义》14卷、《北郊礼典》30卷,其中《乐书》200卷,清乾隆年间收入《四库全书》经部。
2008年3月,国务院批准颁布的首批遴选先秦以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陈祥道、陈旸兄弟分别所著《礼书》、《乐书》列于其中,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名标青史,光耀千秋、备受后人景仰。
南宋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曾题句赞赏:“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
据史料记载,“二陈”先生之祀始于南宋,近千年间官府和民间建造、重建、修建“二陈”先生纪念性建筑物达九处之多。水毁兵燹,兴兴废废,屡毁屡修,足见二贤功绩之不朽,后人心中丰碑永存。早在南宋礼部尚书兼侍读黄裳福建南平人,政和年间(1111―1117)他任福州知府期间,认为陈祥道解读经典有功,绘其图像入祀福州郡学先贤堂。其弟陈旸北宋绍圣元年(1094)以布衣身份,得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科)一举成名,次年,荣归故里省亲受到邑令祝圣款待,并在闽清城西立《贤良坊》予以表彰。在北京天坛公园历代皇帝登基和四时祭天的地方,由祈谷殿、圜丘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五组主要建筑物组成,2005年1月1日,其中神乐署经过重新修缮后的显佑殿內,供祀有八位中国古代音乐名人铜像,陈旸列于其中,成为闽清有史以来“国祀”第一人。
闽清修祠供奉“二陈”先生早在南宋淳熙年间(1178―1187),其后裔于城南盘谷之麓修建二贤祠,奉祀陈祥道、陈旸二位先贤于其中。明初闽清县府衙以“二陈”先贤传承中华礼乐作出重要贡献,合祀“二陈”兄弟于城南龙岗书院。明季年间(明末)龙岗书院毁于兵燹(清康熙十年重修更名龙江书院)。而“二陈”先生之祀移至城南盘谷之麓二贤祠(二陈家祠),更名为“二陈”先生祠。并配置八品级别二贤之裔为奉祀生。清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县府衙拨专款重修一新,例行春秋两祭。
由于“二陈”先贤的祭祀典礼规模逐年增大,原城南盘谷之麓旧祠宇地带湫隘,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邑令居允敬(广东番禺人)主张,在城西明伦堂后新建一处较大规模的“二陈”先生祠,并为新建落成的“二陈”先生祠题联句:(一)“多士高山仰,大儒百世师。”(二)“入庙整衣冠,恍然仪容可接;登堂陈俎豆,俨然灵爽式憑。”县学题赠联句:“著绩本贤科,双凤齐名标宋代;营居由郑谷,一堂跻美畅宗风。”奉祀香火旺盛直至民国初祠毁。
而座落于城南盘谷之麓的“二陈”先生祠,清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毁于水灾。相隔六十五之后,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二陈”先贤后裔陈存宗、陈宗贤、副贡陈文明、副贡陈陈梦新、生员陈誉举等禀请邑令倪源寿批准,在陈族中集资购地(5.13亩),移建于旧址后山之上(即现址),重修后的祠宇巍然屹立,仍由官府指派先贤后裔为奉祀生负责祭祀和管理。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陈家族人陈天佑、陈鸿清、陈守初等有志修祠,遂向“二陈”先贤后人聚居地闽清、尤溪、延平樟湖坂各处募捐四千余金;于次年六月动工,对祠宇正座进行略事修葺,并在祠后空地建筑洋楼一座。仍设有专职人员看护管理,春秋祭祀一直延续至解放前夕。
1949~1952年,闽清解放之初进行土地改革运动,“二陈”先生祠划为村公产;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二陈”先生祠之祀一度搁置,祠宇主楼部分改作梅城镇城关村粮食加工厂;而祠后洋楼及空地在解放之初作为闽清县医院使用,后县医院搬迁,改作县政府机关托儿所使用。1980年政府机关托儿所迁移,而后由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划拨给县供销社调味厂使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拨乱反正,欣逢盛世,百业俱兴。1990年7月2日,闽清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二陈”先贤历史功绩,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召开政府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决定重修“二陈”先生祠,并成立了以副县长为主任,县文化局局长、县侨联主席为副主任,县侨办、县建设局、梅城镇、白樟镇、云龙乡、白樟侨联分会等相关乡镇、部门负责人,及“二陈”先贤后裔代表为成员的筹建委员会。此举,得到了县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赏。而海内外“二陈”后裔涌跃慷慨解囊,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共筹集资金近百万元,于1992年8月14日,在“二陈”先生祠主楼部分旧址上正式动工重修,重建过程中因资金不足,历时十年之久终于2001年9月27日,由县政府主办举行隆重的竣工落成典礼。此前,县政府召开县长办公会议,讨论研究新祠落成典礼相关事宜,决定重建后的“二陈”先生祠更名为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并成立了以“二陈”先生后裔为主体的,闽清县陈祥道、陈旸纪念堂理事会,负责纪念堂日常管理,恢复春秋祭祀活动。礼乐重奏,文化重光,重现梅邑灿烂的礼乐文化史迹胜地。
重建后的纪念堂占原址总面积约三分之一(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主体楼高17米,为三层半宫殿阁楼式建筑。圆柱朱漆,画栋雕梁,凭栏环绕,琉璃瓦顶,翘角重檐,双龙戏珠,实为一座造型高雅的文化殿堂。2006年6月26日,经闽清县民政局审批注册,成立了以先贤后裔为主体的“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隶属闽清县文体局主管),会址设于纪念堂内。
2009年,闽清县委、县政府推出打造闽清“文化三宝”之一“礼乐文化”之乡的举措。陈祥道、陈旸纪念堂自然就成为弘扬“礼乐文化”的基地,在纪念堂主楼一层大厅安放陈祥道、陈旸俩位先贤的汉白玉雕塑坐像,以北京天坛神乐署陈旸铜像为蓝本,充分体现“二陈”先贤温文、儒雅的古代学者形象,供后人缅怀瞻仰,大厅的左右两侧墙面展示二陈先贤著作成就、书法墨迹、故里集锦等生平事迹图表。主楼二层设置小型舞台,舞台上放置编钟、乐器,墙壁四周展示陈旸《乐书》中记载的现已散佚或罕见的唐宋时期的《乐器图》。台下能容纳五排六十座观众席,不定期举行古典礼乐舞蹈演奏,展示了“二陈”先贤礼乐思想内涵和纪念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闽清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认为独具闽清特色的是,以“礼乐”为精髓的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北宋闽清籍先贤陈祥道、陈旸兄弟所著《礼书》、《乐书》两部宏篇巨著,包含着礼乐制度和礼仪规范,是传承发展了的中华优秀传统礼乐文化重要文献,影响着宋元明清至今上千年。为深入挖掘“二陈”礼乐文化资源,以纪念堂为基点,大力推动“弘扬传统文化,打造礼乐之都”品牌。而重建后逼仄的纪念堂发展空间受限,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需要,在海内外陈氏宗亲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2013年11月15日,闽清县政府再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划拨给县供销社调味厂使用的部分纪念堂旧址(约1700平方米),划归“二陈”纪念堂作为传统文化建设项目用地。随着纪念堂空间的扩充,其功能也随之得到充实完善,几年间先后投入250多万元(其中政府及相关部门补助150余万元,海内外陈氏宗亲乐捐100余万元),进行了对拓宽后的空旷场地周边围墙建设,对调味厂移交来的一座洋楼改造装修,对主楼屋顶琉璃瓦损坏漏水进行全面修缮,景观绿化等,创建了“中华礼乐文化与陈祥道、陈旸展示厅”、建设展现“二陈”先贤与名人交往的故事的《名人轶事》文化长廊。县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应用“名人效应”的作用,在纪念堂內设立各种文化教育基地,挂牌开展活动的有:福州市道德讲坛、闽清县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闽清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清县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闽清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闽清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老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等。
尤其是2018年闽清县委、县政府举办纪念陈旸诞辰950周年暨礼乐文化周后,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名声远播,慕名前来瞻仰、参观调研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文化旅游客人络绎不绝。是一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有形载体,人们在这里可以受到传统礼乐精神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贤浩然正气。
近期,闽清县政府计划将再投入壹百万元资金,对“二陈”纪念堂围墙内的空旷场地进行园林绿化改造,以及《名人轶事》文化长廊景观墙与观摩走廊相配套的工程建设。使观景游廊亭台、花草绿树、假山流水、游客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将得以进一步完善,更显纪念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典园林建筑的秀美雅致,成为参观游览的文化胜地。
二0二0年十二月十五日于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