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青史留名的陈刚中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者论述
青史留名的陈刚中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21-01-06 】 【 字体:

青史留名的陈刚中(一)

陈诸安

在宋代,闽清星空璀璨,有几颗明星闪烁着,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有蟾宫折桂的三位状元许将、郑性之、黄唐,有被称颂为“梅溪千古两先生”的陈祥道、陈旸兄弟,有一位道教人物中最杰出的诗人、道教南宗始祖白玉蟾(葛长庚),还有一位青史留名的陈刚中。陈刚中,人如其名,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忠臣,《闽清县志》(1921年版)《列传》中载有他简略的事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忠直清廉刚直不阿的一面。

陈刚中,字彦柔,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人,生卒年具体不详,只知道,他主要活动在宋高宗时期,是陈安道次子,也就是北宋礼学家、太常博士陈祥道和音乐理论家、礼部侍郎陈的侄子。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他进士登科,曾任迪功郎、侍御史、太府寺丞等官职。陈刚中性格忠直,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敢于直谏。他看到偏安一隅的朝廷,面对强敌无力收复北方失地,而宫廷上下奢侈淫逸,铺张浪费,心中十分忧虑,奏书宋高宗说:“民力凋瘵,请罢冗食、去虚文,以足国用。”“冗食”,指坐食官禄而无所事事的人。陈刚中希望皇帝在眼下民生困难、朝廷财力不足的时期,以“罢冗食”来减轻朝廷财政负担,同时要“去虚文”,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来增强国力。其耿耿忠心由此可鉴!绍兴年间陈刚中官至太府寺丞。太府寺掌管朝廷财货的政令,以及库藏、出纳、商税、贸易等事。太府寺的卿、少卿为正副主官。太府寺丞助理事务,为正八品,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南宋朝廷发生胡铨“乞斩秦桧”遭贬的事件,而陈刚中则“作启(写信)贺其行”,陈刚中的命运便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绍兴八年(1138),金国派遣使者携带国书,来到南宋临安和谈。金使态度极其傲慢,目中无人,对南宋当局百般侮辱。但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一味苟且偷安,不惜卑躬屈膝与金国使者议和。此举激起了朝中多数大臣与全国军民的义愤,纷纷起来反对。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反对议和最为激烈,他上书给宋高宗,对金国议和的阴谋进行揭露,而且请求斩下力主和议的奸臣秦桧、王伦、孙近的首级以谢天下。他还表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宁愿投东海而死,也决不在小朝廷里求活。胡铨这篇奏疏一经传出,立即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发,吏民争相传诵。金人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读后,君臣大惊失色,连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奸臣秦桧认为胡铨“狂妄凶悖”,鼓众挟持朝廷。绍兴九年(1139)无能的宋高宗下诏令将胡铨除名,贬送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并下诏传告朝廷内外。朝中官员给事中勾龙如渊谏议大夫李谊、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陈刚中等纷纷出面营救。迫于舆论的压力,宋高宗和秦桧只得改派胡铨去广州监管盐仓。

陈刚中与胡铨是同榜进士,志趣相投,有共同政治主张,都是反对屈膝求和的中坚人物。在胡铨贬谪临行前,陈刚中不畏秦桧的淫威,作启为他送行,其中有句:“屈膝请和,知庙堂御侮之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又有句云:“谁能屈大丈夫之志,宁忍为小朝廷之谋?知无不言,愿借上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他对胡铨的凛然大义,给予了高度赞扬,对南宋朝廷屈膝求和,不能重用忠臣的昏庸无能,表示了强烈的愤慨之情。秦桧知道后,大为恼火。绍兴十年(1140)将陈刚中与主战派的张九成等七人一同谪到偏远地方为官,陈刚中到闽、粤、赣三省交界偏僻的虔州安远(今江西赣州安远县)任县令。

安远县地处偏僻的山区,十分贫穷,有土匪扰民,社会动荡不安。陈刚中到任后剿抚并用,很快平定了匪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陈刚中在任上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却不幸染上瘴疫而殉职。陈刚中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去世后因家贫无力归葬,直到90多年后,他的孙子陈问于绍定五年(1232)中进士,官至国史编修,才扶祖父灵柩葬于杭州凤篁岭沙盆坑。

与陈刚中同时代的著名学者、浙江海宁施德操在《北窗炙录》中称赞陈刚中为“英伟人也”。

六十年后,儒学大师朱熹对胡铨“乞斩秦桧”遭贬和陈刚中“作启贺其行”的凛然正气,以及他们的遭遇,仍感慨不已,在《跋陈刚中帖》中说:“胡、陈虽死,尚有生气,而彼纷纷者,果安在哉?”指出胡、陈二人虽然去世多年,但他们还活在人们的心中,而那些众多昏庸的权臣,今何在?表达出朱熹对胡铨和陈刚中的由衷敬佩之情。

青史留名的陈刚中(二)

陈诸安

陈刚中是一位忠臣、清官,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现存于世的诗作有《阳关词》、《石材庙题柱》、《视涝》、《马别主》、《莫饮酒》、《志怪》等六首,前三首收入《全宋诗》。笔者不揣浅陋,尝试浅析其中两首,以见陈刚中的文才之一二。

其一  阳关词

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唐代诗人王维写有送别诗《渭城曲》,又称《送元二使安西》、《阳关三叠》,其诗云: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诗中的渭城,就是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湿润。客舍:旅馆。柳:古人以柳象征离别。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这首诗的大意是:渭城清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路上的尘土,旅馆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朋友了。诗中与好友临分别时对周围景物描写,清新而有一丝凉意,朋友依依惜别之情,真挚却又有些感伤。《渭城曲》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虽传颂一时,却给人以悲凉之感,所以不少后人在王维诗的基础上,反其意而作,写了很多翻新之作,陈刚中的《阳关词》便是其一。

陈刚中《阳关词》文字浅显,读懂不难。它的大意是:客居旅馆的游子啊,请不要因为柳树新生的枝丫而感到悲伤,现在祖国大地各处现在都是一样生机勃勃的春天,四海之内相遇的都情同兄弟,无论你走到哪里,相逢的没有不是好朋友。陈刚中的诗一扫悲凉为旷达,对前途充满信心,劝慰朋友说,你所到之处都是生气勃勃的春天,到处都有好朋友,不必为羁旅寂寞而忧愁。南宋临江名儒施德操在《北窗炙录》(卷上)中说:“《阳关词》古今和者不知几人,彦柔(陈刚中的字)偶作一绝句云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自古悲愁怨憝(duì,怨恨)之思,一扫而尽,阳关词至此当止矣。”“至此当止”,意思是《渭城曲》的翻新诗,后人不要再作了,那是难以超越的。可以说陈刚中《阳关词》是这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从陈刚中的经历来看,这首诗应为其早期作品。

其二:  石材庙题柱

疏爵新刚应,论功旧石材。

能形文母梦,还讶佞人来。

海市为谁出,衡云岂自开。

乞灵如见告,逐客几时回。

这首诗是陈刚中遭贬去安远赴任,路过江西吉州吉水县(今吉安市吉水县),看到江边石材庙,进庙谒神,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题于石材庙柱子上。

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隆孟太后宋哲宗的皇后)为金人所追赶,避难南下到了江西吉水县,船泊于石材庙下江边过夜。太后晚上梦见有神人告曰:“快走,金人就要来了!”太后赶紧命船夫出发,连夜赶往赣州。金人果然紧随其后赶来,但没有被追到。后来孟太后请求宋高宗皇帝封石材庙之神为“刚应侯”。诗的首联、颔联写的就是这个故事。诗中“疏爵”,指赐给爵位。“文母”,原为对宫廷里后妃的称颂,这里指隆孟太后。讶,读yà,同“迓”,迎接。诗前两联的大意是:保护孟太后有功的石材庙是旧有的庙宇,但刚应侯是前不久新封的庙神。庙神托梦警示孟太后不久,就迎到追赶而来的金兵。

诗的颈联“海市”、“衡云”分别用了苏轼、韩愈的两个典故。

“衡云”之典,当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韩愈因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唐顺宗永贞元年(805)遇大赦,韩愈由郴州赴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任法曹参军,途中游南岳衡山。诗中有“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数句,由此可知,韩愈游衡山正赶上秋雨时节,天气不好,见不到美景,因而就去拜谒衡岳寺,祷于庙神。神明为韩愈正直之气所感动,不久,便让笼罩于衡山的阴云散去,天空为之清朗,韩愈见到了气势雄伟的众山峰,十分高兴,于是夜宿衡山寺,写下了这首诗题于门楼。

“海市”之典,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登州海市》诗,其诗前小序曰:“余闻登州海市久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余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从小序,并查相关资料可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而贬地方,宋神宗元丰八年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今山东蓬莱市)作太守。不久,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苏轼到任仅五天,又应召返京。苏轼久闻海市蜃楼之壮观,极欲一见,可是当地群众告诉他,海市蜃楼多在春秋季节出现,时值深秋,难以见到。苏轼深以为憾。那天晚上便到海神广德王(即东海龙王)庙祷告。东海龙王有感于苏轼的正气和才气,第二天海上便出现虚幻缥渺而又磅礴壮观的海市蜃楼美景,让苏轼如愿以偿。于是,苏轼写下这首诗记所见情景。诗中用了韩愈祷告于衡岳庙而遂所愿的典故,说韩愈“自言正直动山鬼”,使阴云散去,才见到衡岳山峰,而自己祈祷于东海龙王,在岁寒天冷的时节也看到了海市蜃楼。

诗人由孟太后得石材庙神灵警示而脱险的故事,自然而然联想到韩愈、苏轼被贬途中谒庙祷神,皆遂所愿的典故,发出了“海市为谁出,衡云岂自开”问话,意思说海市蜃楼为谁而出现?衡山阴云为什么会散开?这说明神灵是眷顾正直的忠臣的,其言下之意,我也是正直之人,理应也会受到神明庇护。尾联“乞灵如见告,逐客几时回”,意思是希望神灵能告知,被贬谪的我何时能回到朝廷?深沉地抒发了诗人盼望早日回到朝廷为国出力的迫切愿望。

诗人先说孟太后的故事,后说韩、苏谒的典故,转合自然,用典不仅贴切,同时寓有深刻含义。孟太后得神灵警示而脱险,说明上天在保佑宋朝的,诗人为了南宋朝廷力主抗金,也应得到上天保佑;韩、苏如愿以偿,则暗示自己与韩、苏二人境遇很相似,且都是正直的忠臣,虽眼下身处逆境,上天一定会眷顾自己,正义会伸张,好人会得好报。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胡铨乞斩秦桧”事件发生后,卢溪先生王庭、太府寺丞陈刚中二人,在胡铨贬谪时写诗送行的诗句,同时介绍了庙神警示隆孟太后脱险的故事,并录有陈刚中《石材庙题柱》诗,最后对陈刚中悲凉的人生结局,无限同情,卒不如其愿,悲乎!发出了十分悲痛的感慨。罗大经(1196-125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推官。罗大经距离陈刚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又是江西吉水人,这些记载为我们留下了有关陈刚中宝贵的可信史料,让我们看到陈刚中诗人的一面。

202012月修订

附:主要参考材料:

1、胡铨《北窗灸录》。《北窗灸录》见《四库全书》·子部十二·小说家类一“杂事之属”。

2、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甲编。

3、《闽清县志》(1921版)。

4《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0月,第7册第4362页。

5、《宋代官制辞典》龚延明编著 2017年版增补本

添加时间:2021-01-06  浏览次数:557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