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行 走 漈 上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习研究
行 走 漈 上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20-11-02 】 【 字体:

作者 平川

漈上

去往闽清漈上的时候,恰逢南方的雨季。雨时下时歇,时大时小。从闽清到漈上,一路烟雨迷离,峰回路转,丛林阴翳。

正是芒种农事繁忙的时节,沿路的村庄、田野上却见不到几个人影,丝毫没有农忙时节应有的繁忙景象。路边沟渠边的芋艿静穆肃立,田园中西葫芦与丝瓜的藤蔓爬满瓜架。山坡上野花绽放,山茶结子,寂寞着山间的寂寞。

城市化的浪潮,卷走大量的农村人口,看来,即使这闭塞的山间,也不能例外。

我们所要探访的漈上,在两宋时代,是个远近闻名的学村。这个藏匿在深山中的古村,在两宋320年历史中,先后有18人考中进士,考中举人、秀才的不计其数。《宋史》中,闽清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故事,就发生在漈上村的陈氏家族。

而让我们对漈上产生浓厚兴趣的,正是这陈氏家族的陈祥道、陈旸两兄弟。与漈上古村渐行渐近,愈发感受到一种神秘幽邃的气息。

转过一段蜿蜒狭窄的盘山公路,是两座隔溪对峙的青山,路边古树参天,溪水潺潺。细雨中,漈上村的现任村支书黄新院,孤零零地立于幽谧的树下,早已在那儿等候多时。

我们在此下车,寒暄几句,便随他在细雨中徜徉。

黄新院等候的地方,就是漈上古村的村口。村口两侧是陡峭的高山,一叫凤凰山,一叫龙首山,两山拱卫着入村的道路。凤凰山脚的崖壁上,有多处摩崖题刻。其中,起傅岩三个大字题刻最为醒目。

起傅岩题刻边上另有一诗:

欲识东君去信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来说(《闽清县志·山川志》:闽清古时遍植梅花,梅溪两岸梅树丛丛,花开时节,飘香千里,故闽清又称梅邑)。

两处题刻,都是南宋状元张孝祥的手笔。

与凤凰山遥遥相望的龙首山的石壁上,也镌刻着龙首岗题刻,相传为陈祥道所书。题刻字迹骨肉相见,端庄浑厚。

村口有一条自东往西的山涧,涧上有一南北走向的古石桥。这是闽清县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宋代石构梁桥,其状似舟,尖端逆流,桥面以青石板平铺而成,桥下巨石裸露,陡峭而又光滑,可见,当年此处水流何等湍急。

黄新院支书介绍说,这里便是贤良陂遗迹。

当年,陈旸目睹家乡二都(今云龙乡)农事灌溉用水需求无序,村民常为争夺水源引起械斗。于是,他倡导下游乡亲们兴修水渠,并在漈上水头建筑拦水陂坝,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这里的河床,属整体的花岗岩结构。陈旸他们便想出妙计,在岩石上凿洞立木桩,坝体材料则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松木、芒草、黄土等进行穿插叠压夯构,这样,既牢固又经济。约30米宽的石岩河床上,至今仍留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竖式洞穴,约在直径二三十公分左右。

因为陈旸是在绍圣元年,考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为铭记陈旸的功绩,当地人便将拦水陂,取名为贤良陂

出了古木葱郁的村口,前方的景致,一下变得豁然开朗。

漈上古村,就坐落在约1.5平方公里呈葫芦状的盆地里,四周层峦叠嶂,山岚蒸腾,形成天然屏障,而村口处,便是葫芦嘴。站在村口,望着盆地中细雨茫茫静谧的村舍,忽然间,你会想到桃花源记里的那句话: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

此时的千年古村,安静得像个迷,犹如幽居山谷的伊人,遗世独立。

陈氏

 进入村口,忽然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我们依然沿着村道冒雨前行。

千年时光荏苒,漈上已经不复旧日模样。除了村口处那座古桥,桥下搬不走的巨石上的竖式洞穴、贤良坡遗址,以及山上的摩崖题刻,漈上村里,几乎看不到宋时留下的痕迹。

但在古村南部山腰,陈祥道、陈旸父亲陈玩墓葬不远的田垄中,我们看到两尊石雕翁仲和四尊瑞兽。

两尊翁仲身披铠甲戎装,双手持剑,威严凝重;四尊瑞兽为石虎石羊,造型简洁古拙,形象生动,具有较强的宋代石雕风格。

黄新院支书说,这几件石雕文物,是早先在稻田中被发现掘出的。经专家初步判断,它应是漈上古村的开基者、陈氏家族的先祖陈柄墓葬的附属物。

在距石雕不远处,有一块近千平方米的台地。

这里曾是名噪闽中一带的宋代开闽寺遗址。开闽寺的前身,是建于唐代天复二年的开明院,宋代复建,清代重修。上世纪60年代拆毁。宋代遗留下来的,只有一座石羊、一方石马槽,除此之外,再没有他物。

漈上盆地里的田产,最早属开明院院产,因战乱荒废。宋代时,二陈的祖先陈柄,自福州大义迁徙闽清县宣政里,在此复耕,开基漈上。

柄生衲、衲生俨、俨生玩。漈上陈氏经过三代人开拓、耕种、传承,到了陈玩这一代,开始有了发迹的端倪。陈玩生五子:长子深道、次子祥道、三子安道、四子旸道(后改为陈旸)、五子从道。

五兄弟中,除长兄深道在家奉伺父母,主掌家事,其他四兄弟,皆进士及第,被称为五子四登科。后来,祥道之子陈行中、安道之子陈刚中、旸道之子陈积中,又先后登科进士,叔侄举进士者七人,被称为一门七进士。漈上陈氏,由此鹊起。

旸道之子陈积中登科进士后,闽清县为漈上陈氏立七进士坊以表彰。但立坊以后,又添了两名进士:陈从道之子陈和中(1154年进士及第)、陈刚中之孙陈问(1235年进士及第)。因此确切地说,应当是一门九进士

在古代,进士及第有多难?

自隋朝设科举制度以来,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是所有学子的终生理想,都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按照梁启超的说法,古代科举的进阶道路,大概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府(州)聚数千童生(没考中秀才的,一百岁的也叫童生),拔数十人为生员(俗称秀才);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十余人为举人;举国聚六七千举人,拔二三百人为进士。可见,进士及第是何等艰难。

而隐藏在深山中的漈上,在两宋时代,先后有18人考中进士,仅陈氏一门,便占了一半。如此蔽塞的漈上,为什么能在两宋那三百余年间,迸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呢?

黄新院说,两宋时期,漈上隶属闽清县二都宣政里。那时的漈上,山上有古道通往福州府。这里,是通往州府和京都古驿道的重要路段之一。

福建省内尤溪、德化、永春、仙游等地的人,可以从永泰到漈上,再由漈上到闽清渡口,商人由闽江坐船南下,到福州府城经商;学子坐船,上行至南平,转崇阳溪出桐木关,或转南浦江到浦城,翻越仙霞岭北上京都赶考。

两宋时期,也是闽清科举的高光时刻。福州府的第一位状元,便是闽清人许将。

此后,又出了黄唐、郑性之(今闽清县梅溪镇石郑村人,娶妻长乐三溪潘氏,登第后迁福州吉庇巷)两位状元,以及黄稹、陈祥道、陈旸、萧德藻、黄师雍等132名进士。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沿此驿道,走出大山,走出闽清,走向京城。

漈上陈氏能在两宋期间大放异彩,有人将它归于此地的风水。但更多闽清人认为,漈上陈氏耕读世家,自陈柄起,便重视教育;而葫芦形的盆地800多亩良田,也为家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另外,漈上在古驿道所处的关键地理位置(离闽清渡口、集镇尚有一段距离,过往商人学子必须在此处歇脚),让古村看起来蔽塞,其实与外界紧密相连。甚至比山区里的其他村落,消息更为灵通。

当地村民说,那时漈上路段的古驿道周边,布满了客栈、米行、布庄、杂货店,十分热闹。集市中心,在今天漈上洋中坑涧旁一带水稻田,称之为坑边城。那里的地下,至今仍有旧墙基石和成堆的瓦砾,石板亦多,疑似古驿站遗址,也印证了曾经的繁华。

礼书

陈门九进士中,成就最大的,无疑是陈祥道、陈旸两兄弟。两兄弟以分著《礼书》150卷、《乐书》200卷而光耀青史。

北宋嘉佑八年(1063年),闽清人许将中癸卯科状元,年仅27岁,是福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许将中状元,极大地鼓舞了闽清学子的士气,自此开启了闽清自科举以来的高光时刻。这些备受鼓舞的学子中,便有与许将老家只有一山之隔的,漈上人陈祥道。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3岁的陈祥道进士及第。以此为始,大山中的漈上陈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陈祥道与同榜进士王雱交好。而王雱的父亲,便是北宋名臣王安石,陈祥道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王安石的门生。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两度任参知政事,积极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为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王安石提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使门人修撰《诗》、《书》、《礼》三经新义,对新政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与阐发,直接或间接为推行新法服务。

陈祥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深入钻研礼学(即:礼经学、礼仪学、礼论、泛礼学)。

其中,礼经又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礼学的核心,狭义的礼学就是指礼经学;广而言之,包容礼仪学和礼论;再推而广之,涵括泛礼学。

陈祥道的任务,就是深入钻研礼学,阐释新义为新法服务。为此,他先后修撰了五部相关专著,分别是:《仪礼注解》(32卷)、《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礼例注解》(10卷)、《礼书》(150卷)。修撰这些专著,陈祥道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

元佑四年(1089年),他编撰的《礼书》150卷和《仪礼注解》32卷,得到朝廷重臣很高评价。

尤其是《礼书》150卷,是对王安石推崇的《周礼》阐发义理,阐释新义,受到王安石和朝廷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的好评,授陈祥道秘书省正字,赐绯衣,名动天下。

当时的哲宗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特拨纸笔,并派宫内楷书高手3人、画工1人帮助缮写。

陈祥道所著的《礼书》,阐述了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礼制。

书中,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 朝天子送逆之节,冠礼、婚礼、丧礼及丧期,各种祭祀之礼,卜筮之礼,射礼,衅礼,族燕之礼,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之礼,以及仪礼中的音乐(包括乐律和乐器)、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等。

还附有示图781幅,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

在《礼书》的撰写方法上,陈祥道采用近似于今天的专题论述的方式,以《仪礼》为经,以《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史记》中的礼学论述,以及汉唐经学家郑玄、王肃、孔颖达等的注疏为纬,将经典文本与历代注疏结合起来,予以综合撰述和介绍。

相对于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而言,无疑为后者开了先河,起到了先导作用。

而陈祥道在《礼书》中,对礼图的运用,则显得在研究方法上,比朱熹还更为完整。朱熹对陈祥道《礼书》的评价,也一直很高。

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朝廷党争十分激烈,政局变动频繁。王安石两次罢相,加上父亲变故,陈祥道受牵连,曾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仕途坎坷曲折。尽管王安石的政敌否定《三经新义》,却对陈祥道的《礼书》仍十分推重。

唐代及北宋学者研究上古礼制的著述多佚失,而陈祥道《礼书》独能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礼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后世一致认为,陈祥道《礼书》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发展,了解上古时代礼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乐书

元丰五年(1082),陈祥道的胞弟、陈旸的胞兄陈安道进士及第。绍圣元年(1094),陈旸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进士。两宋320年间,多数是中进士后多年再中制科,仅41以大科名世,其中仅有7人布衣出身,陈旸便是这7人之一。

这是一个不得了的成就。

陈旸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起傅岩所在的山上,便是陈旸年少时的读书处。关于陈旸的好学,漈上有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古时的漈上村村口,有一棵巨藤横卧溪流两岸。少年陈旸每日在桥上往返,一趟都是一百二十步。一日他在浏览书卷之时,突然心生一念,自己每日读书虽多,却无法牢记,何不只认读一百二十字,将之背熟读透?

于是,陈旸便将这个想法践行。陈旸的这一独特的读书法,为他后来完成宏篇巨制《乐书》,奠定了知识基础。

南宋进士陈善在《陈晋之读书法》(陈旸字晋之)中这样评价:

读书唯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读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曾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意思是说,陈旸每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到最后无书不读,自己有贪多之癖,反而腹中空虚。陈旸受其兄陈祥道影响,立志著书。

宋徽宗即位后,陈旸进献《迓衡集》,得到赏识,升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崇宁二年(1103年),时任礼部员外郎的陈旸,著成《乐书》200卷。朝廷上下给予很高评价,升为太常丞。

陈旸所著《乐书》卷目浩繁,共达200卷之巨,收录音乐条目1300余条,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百科全书。这部音乐通史,记载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历代乐制、乐论、八音、歌曲、百戏、五礼之乐等,而且每一类条目皆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详加论证。

其中,第一卷至第九十五卷,摘录《诗》、《书》、《礼》、《易》、《春秋》、《孟子》等古代经传中有关音乐的记载,并予以训义诠释;第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则记述各种乐器、附乐图论。全书共有插图517幅,涉及乐器、乐律、舞姿、舞器、舞位、乐器排列、五礼等,可谓无所不包。

因《乐书》不但论述引据浩博、辩论亦极精、上体对圣意、贯穿明备,而且雅俗音器歌舞,下及民间杂戏,无不备载,陈旸当即被升任为鸿泸寺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编撰发行《礼记》(10卷)、《孟子解义》(14卷)、《论语句解》(10卷)、《北郊礼典》(30卷)。

但他最珍爱的《乐书》(200卷),却因当时国事多难,战事频仍,故一直到他61岁去世时,该书都未曾刊刻,抱憾终身。

直至百年之后,陈旸的后人陈岐,历经多年访求之苦,在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才得到书稿。因得宋宁宗赵扩鼎力相助,并请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作序,陈旸的这部音乐巨著,才得以刊刻问世,并流传至今。

南宋时期,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著名诗人张孝祥,曾慕名专程访问漈上。

他在凤凰山陈祥道、陈旸读书处,题写起傅岩三个摩崖大字,将二陈兄弟比作古殷商时,在山西傅岩当版筑工、后被殷高宗武丁重用拜为丞相的傅说。意思是说,这漈上一如山西傅岩,也是出国家贤臣的地方。

朱熹也曾专程游览漈上,并在二陈故宅门前题下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以示仰慕之情。清乾隆年间,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将陈祥道的《礼书》、陈旸的《乐书》皆收归其中。

离开漈上的时候,日近黄昏。雨霁天朗,苍郁的林间山岚霭霭,空气格外的清新,漈上古村,犹如睡着的孩子,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一抹天光,打在村口对面的白墙上,在这光与影的交织中,粗砺条石铺就的古石梁桥,幽幽地泛着青光。桥那边,一条小路深邃而又幽静,蜿蜒逶迤着伸向远方。

很多古村落,大抵都与漈上一样,家族聚集而居的,他们的先人或逃难到此,或留恋此地风水,于是决定定居此地。后来的岁月中,族人中有人经商发达,或有人当了大官,从此家族就开始兴旺起来。

如今的漈上,古道上没有学子商贾的步履声,驿道边也没有嘈杂高调的叫卖声,只留下寂寞的古村,成为农耕文化的缩影、地灵人杰的历史见证。

南宋建炎二年,陈旸去世,奉旨钦赐御葬闽清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清嘉庆二十四年,陈旸墓被人占毁,闽清县令方亨衢亲自为之撰写《旸公墓道碑文》。碑文曰: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

一切都在流逝,唯有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

物质上的东西,总会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文化上的传承却不会止步。今日的闽清依然在传颂着二陈的功绩,他们种下的礼乐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也许,正如碑文所言,只有这精神上、文化上的遗产,才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吧。

(原载《梅城报》第10881089期)

 

添加时间:2020-11-02  浏览次数:718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