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周礼典章制度的价值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者论述
周礼典章制度的价值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7-11-07 】 【 字体:

周礼典章制度的价值

作者  朱偲

《周礼》(又叫《周官》)与《仪礼》《礼经》并称三礼。在三礼中,《周礼》地位特殊,该书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有着复杂严密、井然有序的治理体系,大到朝廷制度,中到分邦建国,小至基层治理,均在《周礼》中有周密纤悉的记载。历史上曾有以周官治天下的说法,明代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设置也是仿照《周官》的六典。

关于《周官》的来历,《史记》中有如下记载:

(周)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司马迁认为《周官》是周朝建立后,周公为了新朝廷长治久安而作。刘歆、郑玄等儒者认为:《周官》为周公所创制,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周公致太平之书,程颐认为《周礼》一书,周公致治之大法在其中,须知道者观之,可决是非也,此外,王通、范祖禹、朱熹、杨时等也持有类似看法。也有观点认为《周官》非周公所作。关于《周官》的来历,还有文王所作说、战国人所作说、汉儒附会说等多种观点。《礼》学自古以来就聚讼纷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的看法,后世也有议礼如聚讼的说法。

在三礼中,《周官》文本出现晚于《仪礼》《礼记》。汉武帝时,《周官》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由于很快被收入内廷藏书,其发现未在学界产生影响。西汉末年刘歆在受命校读内廷藏书时发现了《周官》,他认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于斯,将之著录,并以《考工记》代替原书所缺之冬官。由此,学界开始传授《周官》。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儒皆治《周官》,且为《周官》解诂。其中,郑玄所注所释特精,唐代贾公彦为之作疏,贾疏极博核,足以发挥郑学。朱熹认为:《五经》疏中,《周礼疏》最好。《周官》地位,在不同时代屡有升降,苏绰、王安石均重《周官》,尤其王安石在贬低《春秋》为断烂朝报的同时,推崇《周官》,在熙宁年间颁布的《三经新义》中,唯独《周官新义》为王安石亲自撰写。

在宋明理学体系中,往往存在以的倾向。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解礼之用,和为贵时指出: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显然朱熹是从礼节、仪式的角度理解的,显然其礼学观以《仪礼》而非《周礼》为本。如朱熹在讨论《周礼》时指出:

《周礼》一书,周公立下许多条贯,皆是从广大心中流出。

欲知三代人主正心诚意之学,于此考之可见其实。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在朱熹看来,《周官》精密的典章制度、严密的条贯源自于周公之广大心中”“运用天理烂熟的一个呈现、流布。礼是一种外在的节文,理则是内在的本体,这与程颐所谓有《关雎》《麟趾》之意,而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可谓异曲同工。

在《传习录》中王守仁与弟子徐爱曾讨论博文约礼问题:

在王守仁看来,即是天理之发见可见之文,则是作为文的礼之隐微不可见处,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向。故所谓博文约礼就是从理之发见处用功随事学存此天理。由上可见,王守仁的礼学观具有很强的以取向,与其理学观或曰对心学的提倡是一以贯之的。

在清代,三礼在经学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在乾嘉时期家家许(慎)、郑(玄),人人贾(逵)、马(融)、东汉之学如日中天情况下,郑玄所注三《礼》尤其为人重视。

三礼由于均为郑玄所注,在乾嘉时代更是得到学界的广泛推重:

宋以来说《五经》者,《易》《诗》《春秋》各有门户。惟三《礼》则名物度数,不可辩论以空言,故无大异同。《书》则帝王之大经大法,共闻共见,故自古文、今文互有疑信外,义理亦无大异同。

当时学者皆重以《周官》为代表的典章制度之学,如戴震所言:古圣贤之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周礼》是戴震学术关注点之义,戴震尊崇郑玄三礼之学,他提出了以《周礼》解《周礼》的观点,研讨《周礼》之义例,提出正岁年以序事的原则。典章制度与文字训诂、天文历象、地理沿革同为汉学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三礼地位的上升和学界对《周官》的重视,与乾隆帝文化政策的调整是分不开的。乾隆即位后,于元年(1736)六月己卯,仿照乃祖康熙帝命大臣纂集《易》《书》《诗》《春秋》传说的先例,命纂《三礼义疏》,三礼馆于此肇端。乾隆启动这一文化工程基于两个目的,一则康熙帝启动的《诗经传说汇纂》《书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御纂周易折中》等工程,皆已完成,唯独缺少《礼记》,且《周官》《仪礼》由于不是科举考试内容,士人对此多未寓目;二则乾隆帝意识到礼学更贴近道德实践而具有规范士民的作用,五经乃政教之原。而礼经更切于人伦日用。这一谕旨下发后不久,乾隆帝就受到官绅的呼应。这一潮流很快在学界弥漫,国子监贡生陶敬信参与到这一行动中。乾隆四年六月丙申,乾隆帝谕曰:

安徽优生陶敬信所进《周礼正义》一书。经朕披览,其注解尚属平妥明顺。著赏缎二匹。令其在三礼馆纂修上行走。

在开三礼馆、纂集《三礼义疏》的同时,乾隆帝在谕旨中还经常援引《周官》讨论荒政、职官、礼乐、祭祀、皇后葬礼等,以从中探求、阐发治理之道,尤其乾隆六年十二月一则谕旨中,在批复庄亲王允禄此前关于《周官》六乐的奏折时,提到朕偶阅《周官》,其文曰:奏黄钟,歌大吕,以祀天神……奏无射,歌夹钟,以享先祖。’”他还援引贾公彦疏对此进行阐发,在谕旨最后,他叮嘱允禄:朕亦不固执此语以为必是,但与尔等奏词稍有不同,可再详阅查奏。

尽管乾隆帝在科举考试中对《周礼》《仪礼》未作特殊要求,但仍主张承学之士应当兼治、兼习二礼,学者兼治《周礼》《仪礼》二经是被提倡和积极肯定的。

乾隆帝这一观点得到浙江学者章学诚的积极呼应,并被贯彻于他的书院教学中,章学诚在辞去清漳书院院长后,留下了《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以下简称《条训》),《条训》洋洋洒洒近两万字,系统阐述了章学诚的学术观与教学观,其中他也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礼学观,他认为《周礼》《仪礼》《礼记》在五经体系中自为一经,他以《丧礼》为例,指出乡、会试士,不以命题,然习礼者不可不究心于此也……大约《仪礼》子夏服丧之传,作为大纲,而以诸经分析为类。可见圣人人伦之至,其所以为仁至义尽,退而演之,达于明庶察论,固不仅为凶丧一节之礼,岂可以其试题不出,因遂置而不观省哉?于此可见,章学诚对《礼仪》对道德秩序的规范作用的认识及不可因科举不考而忽视《周礼》《礼仪》的看法,与前述乾隆帝的观点可谓若合符节。另外,章学诚以本名而非《周礼》称呼《周官》也与乾隆帝的提倡是一致的。

概而言之,乾隆帝既有以《仪礼》重建基层社会秩序的考虑,也有从《周官》中汲取治国理政、体国经野资源的意图,这种以礼经世的趋向与其即位之初回复三代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客观上,乾隆帝通过三礼馆纂集《三礼义疏》这一文化政策,聚拢了文化资源和一批学者,《三礼义疏》完成后被颁行学校,昭示来兹,在《周官义疏》之前首冠以御制《日知荟说》论《周官》者十则,以昭千古之权衡,起到了规范学林、引导学术风气的作用。

实际上,随着三礼馆设立及《钦定周官义疏》撰成,当时社会上《周官》注解及前人著作重刊蔚然成风,《周官》一时间成为显学。

与此同时,周公地位在乾嘉时期得到提升,如惠栋曾言:自古为大儒者二人,周公、孔子是也。(朱偲)

添加时间:2017-11-07  浏览次数:1190
 上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