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礼乐文化论坛第17期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本会刊物
礼乐文化论坛第17期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6-04-13 】 【 字体:

2016315  第一期 (总17期)

 

目 录

●伟人语录

习近平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2

●工作思路

2016年工作计划…………………………………………………………(2

●先贤生平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简介………………………………………………()

北宋太常博士、经济学、礼学家陈祥道生平简介……………………()

北宋礼部侍郎、音乐理论家陈旸生平简介……………………………()

●论文选登

大宋天空下的并蒂莲……………………………………………………()

礼部侍郎音乐家陈旸琅唱遍中外………………………………………()

陈旸《乐书》“八音”分类与文化意识………………………………  ()

●会务信息(三则)

●古典趣闻

画圈圈的信………………………………………………………………()

●伟人语录

习近平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工作思路

0一六年工作计划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陈祥道、陈暘文化研究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系列论述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本会实际,深入挖掘陈祥道、陈暘礼乐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梅邑古代文明,传承闽清千年文化脉络,弘扬先贤高尚情操和治学精神,积极通过多方筹资、筹建“礼乐文化观园”,努力打造闽清陈祥道、陈暘礼乐文化名片,留住闽清历史记忆,提升闽清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知名度,为闽清文化繁荣和发展旅游经济服务。

一、今年是陈祥道、陈旸纪念堂重建落成十五周年和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日,拟于11月中旬举行一场纪念活动,计划编撰出版纪念册《十年回顾与展望》和论文集,《礼乐同辉》第三集,向纪念大会献礼。

二、创办陈祥道、陈旸生平业绩展厅。计划在新装修楼一层约150平方米的面积空间,布置二陈先贤的生平事迹,将以崭新的面貌供参观者和游客参观浏览。

三、今年44日清明节,在陈祥道、陈暘纪念堂举行祭祀二贤活动。

四、今年暑假继续与县关工委联合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五期国学经典讲习班。吸收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免费授课讲解《弟子规》讲习班。

五、筹资筹建“礼乐文化观园”。在陈祥道、陈暘纪念堂后方约1800平方米的空圹地建设园林式的“礼乐文化观园”,(1、利用80米长的围墙建造礼乐文化长廊,2、将漈上的“起傅岩”、“龙首岗”、“凤凰亭”、“古石桥”、“十八学士先兆”等名胜文物景点浓缩仿造其中,3、建一座二贤堂,4、园林绿化等)。

六、继续办好,闽清县礼乐文化网站和本会会刊《礼乐文化论坛》。

●先贤生平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简介(修订)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前身为二陈先生祠,是为纪念为民族传统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陈祥道和陈旸两兄弟而建。

兄陈祥道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是著名经学家、礼学家,官至太常博士。弟陈旸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制科登仕,是北宋著名音乐理论家,官至礼部侍郎。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兄弟俩“慨然有志礼乐”,分别著有《礼书》150卷、《乐书》200卷,是儒家经典著作,在清代均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陈祥道《礼书》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陈旸《乐书》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这两部巨著在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仅2823部),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陈旸是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在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显祐殿里,立有他右手秉笔端坐于案几前的铜像供人们瞻仰。

作为纪念性名人祠堂,得到历代官府的重视。据《闽清县志》(民国版)记载,二陈先生祠在闽清县城有两处:“一在县治明伦堂后,祀陈祥道及弟旸,清嘉庆十八年,知县居允敬建(文庙后,今圮)。一在南门外盘谷山麓,清雍正十二年发帑重修,道光十八年圮于水。清光绪二十九年,邑裔生陈存宗、陈宗贤、副贡陈文明、副贡陈梦新、生员陈誉举等,稟请邑令倪源寿,于陈族鸠资购地移建旧址后山之上(即现址)”。据《陈氏族谱》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族人再次筹资四千余元修葺二陈先生祠,并于祠后空地建西式洋楼一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祠堂被挪作他用,且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濒临倒塌。为了更好地纪念陈祥道、陈旸两位先贤为祖国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9907月闽清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在旧址上重建二陈先生祠,并成立以副县长为主任的筹建委员会。此举得到海內外二贤后裔和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先后募资近百万元,经过十年努力,祠堂于20019月竣工。经县政府批准,二陈先生祠更名为陈祥道、陈旸纪念堂。

重建后的纪念堂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2亩余),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大门石匾横额“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八字系著名书法家陈奋武所书,端庄凝重。门联“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系前人为二陈先贤故宅所题,由著名书法家赵玉林所书,潇洒遒劲。纪念堂现建有正座与回照两栋。前栋为回照共两层,为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办公场所和管理人员宿舍。后栋为正座为主楼,三层半宫殿阁楼式建筑,楼高17米,翘角重檐,燕翔龙腾,圆柱朱漆,画栋雕梁,凭欄环绕,牌匾、楹联流光溢彩。一层大厅,立有陈祥道、陈旸两位先贤汉白玉塑像,大厅两壁挂有两位先贤事迹简介、故里风光、陈祥道《礼书序》、陈旸书法等,大厅两旁玻璃柜里摆放着《礼书》、《乐书》全套影印本,以及相关书籍、材料。二层为礼乐演出厅,可容纳九十位观众,舞台上立有仿古编钟一套,两面墙壁上挂有陈旸《乐书》部分内容放大图。三层为资料室、仓库。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不仅是一处造型华贵典雅的建筑胜景,更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殿堂。2005年被评为全省首批94个“八闽名祠”之一。

陈祥道、陈暘纪念堂重建落成十二年之后,20131115日闽清县县人民政府再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将被挪作他用的部分旧址(近1800平方米)划归作为文化活动用地,目前正在规划筹建之中。

         陈诸安修订于20162

北宋太常博士、经学家陈祥道简介(修订)

陈祥道是北宋重要的经学家、礼学家,官至太常博士。

陈祥道,字用之,又字佑之,北宋庆历二年(1042)生于闽清县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陈祥道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宰相王安石的学生,与王安石之子王雱同榜进士。陈祥道初仕时,因父殴公人致死,受牵连,曾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陈祥道为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宋哲宗元祐年间,陈祥道历官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校勘。陈祥道仕途坎坷曲折,在他临终前不到十天,朝廷特赏他为宣义郎,赐绯衣。

礼乐制度是古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陈祥道认为“先王之治,以礼为本”,“礼乐治道之急务”,因此广泛收集、深入研究上古三代礼乐制度,“发愤二十年”,撰写了《礼书》150卷、《仪礼注解》32卷、《周礼纂图》20卷、《礼记讲义》24卷等7226卷礼学著作。他还著有《考工解》。陈祥道对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十分熟悉,朝廷有关重大活动的仪礼多向他咨询,《宋史》有他关于朝廷元会仪“贵人贱马”谏议的详细记载,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思想。

陈祥道《礼书》内容广博,对古代礼制的诠释,涵盖了当时上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各种典礼、祭礼、宗教仪式,到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大至“诸侯城郭之制”,小至天子、诸侯、官员仪礼的服饰和佩件、仪式中相关人员站立的位置,以及祭礼中的礼器、祭品等,十分详尽。时任翰林侍讲学士、国史院修撰的范祖禹称赞该书“精详博洽,非诸儒所及”。《礼书》诠释古代礼制不沿袭汉唐诸儒的说法,对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许多观点提出批评并予纠正,同时大量引用儒家经典进行考核订正。该书图文并茂,不仅用文字对古代礼制详尽诠释,还配有870幅示图加以形象说明。陈祥道《礼书》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

北宋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实施变法。王安石为了在古代圣贤经典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为变法制造舆论,设置经义局组织学者根据他的思想训释经义,此时陈祥道撰写了《论语全解》10卷。该书是王安石学派《论语》学的集大成之作,成为当时科举用书。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称:“荊公尝自解《论语》,其子雱又衍之,而成于祥道。”王安石父子诠释《论语》之作皆已亡佚,陈祥道《论语全解》是王安石学派《论语》学唯一存世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元祐八年(1093)陈祥道在京去世,享年52岁,后奉旨葬于闽清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后门垅。现存墓道旁立有两对翁仲和三对石兽,可以看出墓主去世后后人对他的崇敬。

北宋绍圣二年,县令祝圣在学宫设乡贤堂祭祀陈祥道。明代县令在文庙右侧建乡贤祠,陈祥道享祀其中。

南宋政和年间,礼部尚书兼侍读黄裳任福州知府时认为陈祥道解读经典有功,绘其图像入祀福州郡学先贤堂。

清代乾隆年间,陈祥道的《礼书》和《论语全解》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居允敬在文庙明伦堂后建二陈先生祠,祀陈祥道及弟陈旸。

2008年元月国家文化部将陈祥道《礼书》列为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83部)。

              陈诸安 修订于20162

北宋礼部侍郎、音乐理论家陈旸简介(修订)

 

陈旸是北宋音乐理论家,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官至礼部侍郎。

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1068)生于闽清县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圣元年(1094)陈旸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制科入仕,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后任太学博士。宋徽宗即位,陈旸进献《迓衡集》,得到赏识,升为秘书省正字。崇宁二年(1103)时任礼部员外郎的陈旸著成《乐书》二百卷,朝廷上下给予很高评价,升为太常丞。历官驾部员外郎、宣德郎、礼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鸿胪太常寺少卿、礼部侍郎。政和二年(1112)陈旸因“言盐铁利”被罢官,但不久复职,除右文殿修撰,政和六年(1116)迁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除《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

陈旸深受仲兄陈祥道“礼乐治道之急务”的思想影响,遵奉儒家礼乐治国的理念,认为治国“本之为礼乐,末之为刑政”(《乐书•序》),老百姓应“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引导,用礼教规范,其次才是刑法和行政命令。他希望恢复三代礼乐制度,继承先兄“礼乐并行于世”的遗愿,完成了古代礼乐制度中乐制资料的搜集、整理,写成煌煌巨著《乐书》200卷。

陈旸《乐书》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比德国1732年出版的“西洋最早的音乐百科全书”《音乐辞典》还早600多年。全书共200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卷1至卷95)为“训义”,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章句,逐条逐句加以诠释,对古代音乐理论进行梳理,考证古代乐制,阐述儒家的音乐思想。第二部分(卷96至卷200)为“乐图论”,篇幅占全书的百分之六十,是全书精华所在,内容包括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魔术及多种宫廷典礼音乐的介绍,内容渊博宏广,也可称是中国文艺学术史的第一部表演艺术百科全书。陈旸《乐书》继承了陈祥道《礼书》的体例,图文并茂,共有插图540幅,让人直观了解各种乐器。陈旸在《乐书》中追求儒家正统的宫廷雅乐,但在记载宋及宋以前宫廷雅乐同时,对俗乐、胡乐也兼收并蓄,并有较详细说明。特别是《乐书》对一些乐器的来历、形制、演奏方法及当时的状况作简要介绍,许多失传的乐器,在书中可找到最早的记载,保存了极为难得的古代音乐资料。《乐书》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我国礼乐文化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乐书》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给与很高的评价,认为“引据浩博,辩论亦精审”。目前台湾中央研究院以及美国、韩国的国立图书馆均收藏有此书。日本国会图书馆不仅收藏它,还将部分内容译成日文,同时还开设了陈旸《乐书》专门网页。我国文化部于2008年元月将《乐书》列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83部)。

南宋建炎二年(1128)陈旸去世,享年61岁,奉旨葬于本县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 (今白中镇普贤村)。他去世后入祀本县乡贤祠。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居允敬在文庙明伦堂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旸兄弟。

陈旸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以民为本,深得百姓喜爱。因其中贤良科登仕,世称“陈贤良”。几百年来,在闽清民间一直传颂着 “陈贤良与皇帝辩宝”、“陈贤良拜石得渠”的故事。陈旸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当年流传的“陈晋之读书法”也为后世学者充分肯定。

2005年元旦,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修葺一新后作为中国古代音乐博物馆对外开放,显佑殿内立有八位中国古代音乐名人铜像,陈旸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秉笔凝思端坐于案前的铜像列于其中。观其一生,正如清嘉庆年间县令方亨衢所撰《旸公墓道碑文》所云:“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

              陈诸安 修订于20162

●论文选登

大宋天空下的并蒂莲

历史断章

时空倒转,九百多年前的一天,朝堂上的大宋皇帝看到如此一份奏章,那是中枢部门的官员范祖禹呈递上来的。奏章里说:有一位叫陈祥道的官员,因其父犯事受到牵连,长期赋闲在家。此人发愤二十年,深研详考上古礼学,现在已经撰写成150卷的著作《礼书》。该书用功精深,颇究先王之蕴。全书卷帙浩繁,并附有示图数百。陈祥道家境贫寒,短期内无力缮写完备以进献朝廷。还请圣上仁爱为怀,特事特办,酌情拨给笔墨纸张,再差遣宫内书匠画工,协助其抄录誊清,尽早奉呈圣上御览,定有可取之处。

这是北宋哲宗元祐年间上演的一幕,事情大约发生在公元1089年。

无独有偶,如此历史场景有了一次惊人的重复。《宋史》记载,距上述事件十二年后的某一天,那时宋徽宗即位不久,礼部侍郎赵挺之也上了一份奏章,言及太学博士陈旸著述了《乐书》共200卷,该书内容通达连贯,明了完整。请圣上依据其兄陈祥道于前朝进献《礼书》时的旧例,派人帮他完成抄录并上呈朝廷。

著作一礼一乐,著者一兄一弟,同样因为书籍内容精道、撰写者家境贫寒,十二年间,北宋的两任皇帝皆依大臣之奏批复办理。事情的结果便是当时闽清县二都宣政里漈上(今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名叫陈祥道和陈旸的兄弟两人先后受到皇帝褒奖,随之而来的是官职升迁,给后人留下“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的佳话。

二陈兄弟的《礼书》和《乐书》两部鸿篇巨著,无疑是当时中国礼乐文化的最高成就。清乾隆年间,堪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总汇的《四库全书》同时将两部著作收入列为经部。2008年,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反复审议、遴选、论证,从先秦以来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确定了2383部为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礼书》、《乐书》也位列其中,升格为国家保护的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还有,在被尊为帝王祭坛的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显佑殿,尊奉着8位中国古代音乐先贤的塑像,陈旸跻身其间。今天的专家们对《乐书》一致的评价是:它对宋代以及宋代以前历史的音乐面貌做了十分罕见的包罗万象的记录和考证,是一部经过整理的史诗式的音乐百科著作,称其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没有丝毫的过誉。况且,它还比西方第一部音乐百科、德国的《音乐词典》早诞生了600多年。

侥幸留存于世的古籍史书中,散落在故纸堆里的那一些断章,勉强还能拼接还原出近千年前依稀的历史场景,让今人感喟良多。在敞开科考之门、广储天下儒士的宋朝,二陈兄弟都是通过中举进士、由一介布衣进入宦途的;兄弟俩同在朝廷为官,家道不宽裕,居然窘迫到添置不起誊写书稿的纸笔;大宋皇帝个个满腔的文人情怀,不是学者也是文艺高人,若非货真价实的好东西难入他们的法眼。

大宋气象

北宋遭契丹族入侵,似乎就只剩杨家将一门竭力抗辽;南宋受女真族攻打,似乎也仅留下抗金将领岳飞被冤杀的故事。当下的影视、文艺作品中,面对外侮时的宋朝总是屡战屡败,割地赔银子,留给人的印象除了惨败就是屈辱;朝廷内部却党争不断、奸佞横行,让后人怒其不争。

然而,这管窥一斑终究不是全部。一幅《清明上河图》流传了近千年,画面上楼房屋舍鳞次栉比,街巷人流摩肩接踵,那一派繁华昌盛的景象让世人惊叹不已。史料上说,当时都城汴京人口已达100多万,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张择端,这位北宋画师和二陈兄弟生活于同一个时代。

为了避免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宋朝建国伊始便采取了重内轻外的施政国策,强化中央集权,与此相匹配,兵力部署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恰逢西北地域的游牧民族群雄四起,这就是立世320年的宋朝始终外患不断的内外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宋朝整个社会重文轻武,儒学复兴,尊师重教之风气盛行,政治也比较开明廉洁。开国大约40年后,在第三代皇帝宋真宗时期开始步入盛世,紧随其后的二陈兄弟也踩上了那个时代的节拍。

专家考证,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空前绝后,经济繁荣程度前所未有,财政收入居历朝之冠;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独领风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仅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便是在两宋时期发明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

大宋的天空星光灿烂,大师辈出。柳永、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沈括、程颢、程颐、苏轼、米芾、李清照、陆游、朱熹、辛弃疾……就连一国之君的赵佶好像都忘了帝王霸业,忘记了天下,陶醉于“瘦金体”日渐独步书坛的自得,还写下了让今人津津乐道的《大观茶论》……

这一切,便是《礼书》、《乐书》萌芽生根、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和气候,就波澜壮阔的大宋文化而言,它们仅仅是其中的两朵小浪花。

只是在冷兵器时代,骁勇好战的游牧民族掌握着战场主动。西党项、北契丹、东女真虎视眈眈,紧紧环围着北宋。长期以来冗兵、冗官造成的冗费,拖垮了宋朝的财政,在军事积弱之后,国力也开始积贫,与辽、西夏、金的战争接连失利,最终在蒙古铁骑的横扫之下灰飞烟灭。

所幸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仅是王朝的更替,而文化却彼此叠加、包容,在丰富多彩之后,源远流长地向今天走来。

礼乐并蒂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礼乐从来就是同胎一体的,“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使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围绕着“礼”,以此疏导、统一人们的思想感情。以礼修身,以乐治心,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陈祥道青年时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注意收集并潜心研究历代礼乐制度,通晓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他23岁进士中举后,便开始穷经著书,发愤20年,修成150卷的《礼书》。该书阐述了上古夏商周三代礼制,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礼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譬如王和诸侯城郭制,王、诸侯、大夫和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迎之节,诸侯贡享之礼,冠礼,婚礼,丧礼和丧期,各种祭祀之礼,卜筮之礼,射礼,衅礼,族燕之礼,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以及这些仪礼中不同身份等级的音乐、服饰、仪仗、礼器和祭品的运用。书中附有示图781幅,先图后文,根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礼仪进行考证、校订和补充,纠偏补缺,条理分明,内容完备。陈祥道诠释儒家经典深受老师王安石的影响,不沿袭前代儒士的说法,自创新义并多有独到之处。

《礼书》进献朝廷后,当朝重臣范祖禹评价道:“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陈祥道的《礼书》与北宋司马光的《书仪》、南宋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后世学者研讨礼学发展、了解上古时代礼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陈祥道认为:“礼乐者,治道之急务,帝王之极功,阙一不可也。”但终因精力有限,无法全盘铺开,便鼓励其弟陈旸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心愿。

与陈祥道同父异母的陈旸小哥哥24岁,自幼精通音律,熟悉儒家经典,于27岁中举“贤良科”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他铭记兄长教诲,不仅接手一些资料,还借鉴了《礼书》的编纂体例,充分发挥自身强记博学的特长,前后用了16年时间,著成《乐书》200卷。此书前95卷为“训义”,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籍中有关音乐的文字,逐一加以解释,阐述儒家的音乐思想。后105卷为“乐图论”,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内容包括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百戏以及多种典礼音乐的介绍,包罗万象,在记录和考证宋代及宋代以前宫廷雅乐的同时,对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乐器也广事收罗,同时配有乐器和舞蹈示图540幅。该书保存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古代音乐史料,具有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

《乐书》在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刻行于世,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序》中盛赞道:“盖远自唐虞三代,近逮汉唐本朝;上自六经,下逮子史百氏;内自王制,外逮戎索;网罗放失,贯综烦悉……使人味其论,玩其图,忽乎先王金钟天球之音,锵如于左右也……”

那个大时代毕竟尾随着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儒士情怀浓郁地弥漫于社会。献书于朝廷,二陈兄弟并非只是期望以此来博高个人身价,进而加官晋爵,而是梦想通过礼乐来维护尊卑有序的君臣纲纪,达到治国的目的。如果说王安石被罢相之前,陈祥道的学识还在社会变法中小试了一下锋芒,那么,陈旸锻造了十几年的宝剑却始终尘封于剑鞘,《乐书》被“储之秘阁,久而未彰”。46岁那年,他又因“言盐铁利”之事得罪宋徽宗,被罢官放逐。那个非常的年代,朝廷党争激烈,政局变动频繁,满腔报国热血的二陈兄弟先后心灰意冷,复官后均选择了告老还乡。

《四库全书》总纂纪昀这样评价《乐书》:“……引据浩博,辩论亦极精审。视其兄祥道《礼书》,殆相伯仲。”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岂止是著书的方式和内容,便是人生的志向和道路,兄弟俩亦走得几乎不约而同。

后世影响

儒家构建的礼乐体系,“礼”占主导,是终极目的,“乐”只是“礼”的一种形态。况且,作为王安石的学生,陈祥道另一部也入编《四库全书》的《论语全解》10卷,就是变法中的“新学”,成为北宋哲宗时期流行的科举用书,影响颇大。他虽居散官闲职,但渊博学识得到皇帝赏识,晚年被“赐绯衣”,以从八品的官职享受六品官员的待遇。去世后又被钦赐御葬,一时名声鹊起。《宋史》中记载了他“贵人贱马”的谏言,时至今日,仍闪烁着人本思想的光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乐书》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日渐为后代所认识,陈旸的影响面超越其兄。数百年来,闽清的坊间乡村流传着许多关于陈旸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这些,应该也和陈旸不顾个人得失、为民请命的人格有关,他坚持真理,与皇帝“辩宝”而受屈失职。该县县志里记载的陈旸获赦复职、辞宦还乡后为桑梓百姓修筑“贤良陂”的故事,依旧延续了一位体恤民生、积善积德于民的儒士形象。数百年来,他活在家乡父老心中。

进入现代社会,治国之本的“礼”已经失去了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土壤,缩水为礼仪道德的内容;而“乐”则从曲高和寡的宫廷雅乐发展成为纯粹的音乐艺术门类,它通过节奏和旋律来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滋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现代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音乐和乐器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形成一种产业,《乐书》里的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乐器的介绍和示图这些罕见的文献资料,能衍生出很好的经济价值,还指导着今人去复兴古音古乐,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二陈兄弟的事迹历久弥新。在闽清县城,清朝嘉庆年间就修建了“二陈先生祠”; 21世纪初又择址重建陈祥道、陈旸纪念堂,整个建筑远观翘角重檐,燕翔龙腾,仿佛一座宫殿楼阁;趋前但见画栋雕梁、牌匾楹联流光溢彩,俨然一处造型典雅的胜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闽清县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福建文学》杂志社 陈健

                                   

礼部侍郎音乐家

陈旸琅唱遍中外

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是出于北宋时礼部侍郎、著名音乐理论家、闽清人陈旸之手。《乐书》  中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民间乐器“琅唱”,古称腹,现代人叫鼓板,一直流传至今,传播于海内外。

据考,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布衣出生的闽清宣政里(今云龙际上村)的他,在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进士,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两年后升枢密院编修;宋徽宗即位不久,他编著的《迓衡集》得到赏识,升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任礼部员外郎并著成《乐书》200卷,成绩卓著,升为太常丞,先后任历官驾部员外郎、讲义司参祥礼乐官、鸿胪太常寺少卿、右文殿修撰、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公元1112年(政和二年),因“言盐铁利”被罢官,但不久又复职。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陈旸去世,享年61岁,奉旨葬于闽清县15都普贤寺山门外桥亭外(今白中镇普贤村)。 

琅唱(鼓板)起源于《乐书》200卷(收入《四库全书》中),书中包括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等都作了详细介绍,并把许多乐器加以绘图说明,在图旁记录道:腰鼓之制,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锣、钹等乐器;即琅唱、喉管、唢呐、笙、笛、月琴、琵琶乐器等,从而乐器在历史上也就形成“硬爿、软爿”和“硬软爿”相结合的古代礼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琅唱属于硬爿之类,鼓板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而马来西亚、朝鲜等东南亚国家所用的方法不同,虽不是以打鼓板形式出现,但中外使用的鼓都是一样的。在国内尤其在福建的闽清、永泰等一带所用的鼓板谱大致相同。其鼓形分成上中下互通的三个部份,总长70 公分:上鼓呈碗形并上黑油漆;鼓面由上好的山羊皮造就;中间用木雕呈竹形并上红油漆;下鼓呈桶形并上黑油漆;桶底面也圆且用硬皮铺就;上下鼓皮圈延上数铁勾串之系带连接成v字形;其v字底部串一小铁圈,以此类推,将其一拉即可绷紧上下鼓皮;有的鼓沿还系一条红裙带,上面写着某境社名字。这时,左手握其“竹”,右手击上鼓面,碰碰之声似闷雷,再配上大小锣、大小钹等多种乐器,按富有节奏的鼓板谱即可演奏出一种独特的美妙动听的乐曲来。

鼓板谱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闽清境内的各境社几乎都有自已的鼓板谱,以我的家乡闽清白云山来说,就有几种不同的鼓板谱,上白云自然村有“十样锦”,西溪、隔头自然村有“双蝴蝶”等,乡里人说这是“打鼓板”。凡红白喜事,尤其是大年初一早,各自然村的鼓板队,各奏自已的鼓板谱,男女老少跟随其后向白云山的中心点村部(白云寺)进发。我父亲没文化,记性好,不知道他跟谁学的,又是何时学会的,居然将那么长的《十样锦》鼓板谱一字不漏背得滚瓜烂熟,且在打鼓板时的节奏、快慢、轻重等韵味都演奏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旁人听了让其为之一震。在打鼓板的过程中,我父亲还是个掌鼓人(也称掌琅唱人)起着领头羊作用。起程时,只听“00000”五声锣的鸣锣开道,就进入了边走边演奏之中。这时,父亲掌鼓人走在最前面,有敲大锣的,有敲小锣的,有敲小小锣,有合击大钹的,有合击中钹的、有合击小小钹的、有敲答答的……,乐队按顺序排列的十件乐器十个人,进行着起伏有度、波浪式的乐曲演奏着。这时若掌鼓人打错了,其九个人手持的乐器通通敲错了,甚至全乐队会都乱了套。不一会,乐队不约而同地集中到白云寺,顿时几班乐队鼓乐四起,陶醉了众多围观的村民,经几个回合的较量,几乎在同一时间停止了演奏,白云寺一下子又变得清净起来,演奏队员之间还进行了一番评长论短,指出优劣,取长补短,各抒其见,场面十分热烈。《乐书》中琅唱的传承,在白云山乐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偏僻山区平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陈旸的这部《乐书》中的琅唱通俗易懂,使民间百姓至今还得到掌握和广泛应用的传承,名垂青史,这正是《乐书》中的精髓所在。因此,《乐书》成了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文献,也成了研究我国礼乐文化发展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人们为了纪念陈旸的功绩,清嘉庆年间,特在闽清文庙后建陈祥道、陈旸二位先生祠祭之;2008年元月,国家文化部将《乐书》列入首批《国家珍宝古籍名录》;2005年元旦,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的显佑殿修茸一新,殿内立有八位中国古代音乐名人雕塑,陈旸先生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秉笔凝思端坐于案前的塑像,栩栩如生,尽显千年前音乐家礼乐渊源的光辉形象。陈旸的一生,正如《旸公墓道碑文》中所云:“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

福建日报记者  刘乾赵

                                                             

陈旸《乐书》“八音”分类与文化意识

李方元(西南大学教授)

 

“八音”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乐器分类观念并与雅乐实践相联系。然而,随北朝以降胡乐流播中土,“八音”乐器分类观念亦悄然变化。在唐代,这种变化即有所体现,至宋代,又有所不同,陈旸《乐书》充分反映了这一变化。下面,李方元教授从周代、刘宋、隋唐和宋代四个时段对此加以考察。

1、周代 “八音”分类传统的建立与其文化渊源

李方元教授在这部分里提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八音”乐器分类,始于周代,初见于《周礼》卷二三《大司乐》;其二,郑、贾二氏为“八音”内容作了相关的注疏,确立了“八音”的具体内涵;其三,经学家们给予“八音”乐器的定位;其四,李方元教授引用《吕氏春秋•古乐》中的相关史料分析了“律吕”与华夏始祖黄帝的关联、“五音”与华夏始祖黄帝的关联以及“八音”与华夏其它先祖的关联。基于此,“八音”乐器及其分类不仅被确立为先秦礼乐制度用乐制度的准绳,而且“八音”这种文化身份还为历世历朝建立起了万世不易的用乐原则。

2、刘宋时期“八音”乐器分类

李方元教授提出刘宋时期是“八音”分类的延伸阶段。他认为虽然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秦汉帝国的建立,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分界线),但是礼乐制度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因此中断。李方元教授并进一步引用《宋书•乐志》的相关材料说明音乐制度中的“八音”乐器体制仍然得到维持,只是在乐器数目上有所增多。

在《宋书•乐志》中,所列“八音” 凡26器。李方元教授将这26种乐器可分类四类,分别是有明确的文化传统并有明确的制造者、知其制造者但不明悠久历史传统者、知其传统悠久但不明其制造者和只有近代传统或知其创造者。

3、隋唐时期“八音”乐器分类

(1)“八音”分类的衍变

“华夷”文化交织冲突和“雅俗”音乐关系复杂多变而凸显为这一时段音乐文化的总体性特点。在“八音”乐器分类上,对此格局也有所体现。

在隋唐两代,尽管“八音”乐器分类仍然完整地保留下来,作为认识和保持音乐文化与传统的视角,但面对新的音乐实践带来的丰富乐器的实际,必须有一种更为全面的记述方式。关于此,《隋书》和两《唐书》采取了相对一致的记述方式,以反映隋唐时期乐器使用的实际。

(2)《新唐书•礼乐志》“八音”分类的文化回归意识

李方元教授通过对《新唐书•礼乐志》在正统方面和明统方面的分析,得出:隋唐两代,由于胡乐的盛行以及在中原音乐实践中地位的提升,华夏音乐传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所降低和受到某种冷落,传统的“八音”乐器分类也因此有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从《隋书•音乐志》和两《唐书》“乐志”的记述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大致是逐渐远离传统和又逐渐向传统靠拢。

4、陈旸《乐书》与宋代“八音”乐器分类

李方元教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陈旸《乐书》“八音”分类的历史与文化基础方面,陈旸回溯了乐器分类的历史,并试图重塑“八音”分类的华夏传统。他为此做了三方面的考察:其一,关于原点。陈旸以《周礼》为本,从其形态角度切入来把握“八音”之本初,以对应其渊源。其二,关于层面。陈旸还以为,音乐并非只是一个平面,它有实在的一面,也有观念的一面。由此,他提出音乐的“器”、“象”、“意”三个不同层面。其三,关于属性。陈旸强调了这样一种看法,即音乐有它的根本,涉及到两种属性,即“天地”和“人道”。其次,陈旸《乐书》中他述及“八音”分类时,李方元教授认为有两点值得大家重视:一是仍沿用传统的“八音”分类概念;二是除雅乐乐器外,也把胡部、俗部乐器纳入到“八音”分类体系中。关于雅部乐器,陈旸从传统立场出发,重申“八音”分类的历史统正。

李方元教授认为尽管陈旸所持的雅正立场似可商榷,但它将胡部与俗部乐器名正言顺地纳入到“八音”乐器分类体系之中,仍可说明陈旸的一大创举。

 5、小结

最后,李方元教授提出以下四点认识:第一,“八音”乐器分类原出华夏传统,从周代到宋代有一变化的轨迹:从游离“统正”到回归“统正”。第二,陈旸《乐书》“八音”的雅、胡、俗分类,既有维护正统、坚守了传统的一面,又有适应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有所创造的一面。第三,我国古代“八音”乐器分类,是制度化的产物,既是音乐形态系统的一部分,又是音乐制度系统的一部分,还是文化观念系统的一部分。第四,“八音”乐器分类体系,它的实践背景是雅乐,其雅乐的本质在宋代陈旸《乐书》中得到了最终的彰显。

【编者注:(1)八音是东亚传统乐器的八种材料,也指按照制作材料划分的八类乐器:金(金属)、石、丝、竹、匏、土、革、木。  2)此材料来自中国音乐学网】

●会务信息(三则)

△一月二十三日,本会召开二0一五年度年会,陈梅旺会长作二0一五年工作小结和今年工作设想,并对“礼乐文化观园”建设筹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应当继续在陈氏宗亲中开展募捐活动。

△二月十八日,副县长杨大兴一行视察参观陈祥道、陈暘纪念堂,我会陈梅旺会长,陈诸安常务副会长到场陪同并向县领导介绍纪念堂的基本情况和二陈先贤生平业绩。

△三月六日,本会召开会长办公会议,研究安排今年工作计划,并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增补陈亨土为本会副会长,增补陈亨池、陈彦夫、陈一峰为本会常务理事,增补陈亨言、陈长舜为本会理事。

●古代书信趣闻

                                 

画圈圈的信

            

宋朝有一位才女叫朱淑真,浙江海宁人,她写的《生查子》一词,千余年来很受人们推崇。词的全文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显春衫袖。

由于父母作主,朱淑真嫁给一个商人为妻,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有一次,丈夫外出经商未归,她寄去一封信。丈夫拆开一看,感到莫名其妙,信上一个字也没有,却画了不少圈圈,有大有小,有双有单,有圆有半,还有的则是一连串的圆圈•••••这是什么意思呢?丈夫非常纳闷,以为是妻子在开玩笑。当他把信笺翻过来时,才在信笺背后夹缝里看到用蝇头小楷写的一首小词。这首词是对前面那些圆圈的注释。这首词是:“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单圈圈是我,双圈圈是你;整圈圈是团圓,半圈圈是离别。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话,一个圈儿圈到底。”真是别出心裁,妙趣横生。                                                                                                    

添加时间:2016-04-13  浏览次数:3229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