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古村名胜话陈旸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习研究
古村名胜话陈旸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3-11-11 】 【 字体:

(历史人物传奇)

古村名胜话陈

吴必銮

(公元1068-1128年),字晋之。出生于闽清县宣政里上村(今云龙乡际上村)。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作者。宋绍圣元年(1094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尝坐事夺,已而复之”(《宋史.传》)。世称陈贤良。累官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

在闽清,有关陈贤良即的传说甚多甚广,几乎家喻户晓。目前,上村尚存名胜古迹有:“十八学士先兆”古石碑、“起傅崖”摩崖石刻、古石桥、石磴桥、贤良陂遗址、开闽寺遗址、环村石板路遗址、双叠百米飞等。

十八学士先兆

上村是个美丽的山间小盆地。高耸的凤凰二山把全村环绕,并在村口隔溪相望。狭窄的村口,古木参天,溪水潺潺,长崖飞,鸟语花香。村中有一条年代久远的环村石板路。在村西石板路上,有一块四五尺高的大石碑,碑上镌刻着“十八学士先兆”六个大字。

这石碑记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个仲夏之夜,为选址盖房来到上村已经多日的旸高祖陈柄,因热得甚是烦人,便一个人走出寄居处,在村中漫无目的地溜哒转悠。他走到村西山脚处,忽感浑身凉爽,抬头一看,见是一片松柏林。皎洁的月光透过高大挺拔的松柏枝丫,碎银般地撒落在满是芳草落叶的林地上。夹带着六月兰幽香的阵阵清风,沁人心脾。他陶醉了,便在一棵二三人都合抱不拢的柏树下的一块大青石上坐了下来。

他的屁股刚着石,脚下便响起了“扑”“扑”声。他赶忙一看,原来是一只只大白鹤正从他脚下的石洞里钻出来,径直飞向月光皎洁的夜空。一只、二只、三只……第七只大白鹤又钻出来了。这时,陈柄忽然想,仙鹤是吉祥鸟,如果能捉住养起多好。于是,他赶紧用泥石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准备第二天来个“洞里捉鹤”。

陈柄对这块吉祥地满意极了,决定在那里盖屋定居。他回到寄居处,一躺下便呼呼入睡了。

忽然,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来到他面前对他说:“压抑和宠溺只会导致废物的产生,与命运和自然抗争才是成才之路……”他正想问个究竟,只见老者已走远了。他赶紧跨步追赶。

“啪!”一声闷响。他跌到了床下,原来是一场梦。

陈柄揉揉眼皮站起来,回想梦中老者的话,很觉蹊跷。这时,天已亮了。他想,莫非是洞中的白鹤不应堵住吧?于是,他就三步并做二步地赶到了昨夜到过的那片林地,扒开白鹤出没的那个洞口。可是,他一看傻眼了:幽深洁净的洞穴里,十一只大白鹤横七竖八地僵硬地躺在洞里——死了!

他懊悔昨夜的愚蠢。他从洞中的死鹤想到洞外的飞鹤,又想到梦中老者的奉告……终于,他悟出了一条治家教子的道理:对儿孙的溺宠只能导致儿孙的毁灭,只有让儿孙与命运抗争才有可能使儿孙成为栋梁之才。

不久,陈柄就在那片有仙鹤出没的柏林地里盖上了房子,并对儿孙管教有方。后来,到了那一辈,陈家涌现“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的科场盛事。

据说,如果那晚陈柄不把白鹤洞口堵死,让余下的十一只仙鹤也远走高飞,那陈家会出十八个大学士!

于是,后人就在陈祖居前,竖起一块镌刻有“十八学士先兆”六个大字的石碑。

起傅崖

走进上村,最引人注目的是村口左边大崖壁和崖壁上的摩崖石刻。崖高二三丈,宽十丈许。崖壁中央镌刻有“起傅崖”三个摩崖大字,极其遒劲醒目。旁边有一首题为《咏傅崖》的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欲识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

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

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

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

据载,上村口“起傅崖”三大字及《咏傅崖》诗,均出自南宋状元、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之手。与“起傅崖”隔溪相望的有一小石壁,上有摩崖石刻“龙首岗”,系陈仲兄陈祥道手迹。 “起傅崖”及“龙首岗”,是陈兄弟年少时辟圃种梅读书处。

古代,为能金榜题名,多少学子绞尽脑汁,苦读“四书五经”,陈当然也不例外。“四书五经”内容繁多,内涵丰富,据统计,仅字数就共达436587字。具体是:《论语》11705字,《孟子》3466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周易》24107字,《尚书》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春秋》196845字。对这么一大堆儒家经典,该如何阅读才能较好掌握呢?据说,少年陈在“起傅崖”下读书时悟出了一个巧妙的“读书法”。

相传,古时上村口有一株比水桶还粗的大藤树,横卧两岸,形成一座天然大藤桥。少年陈常在大藤桥上读书,玩耍,并来来回回地走。他走藤桥时,常数着脚步:走完一趟,一百二十步!趟趟如此。

一天,陈在“起傅崖”下读书休息时,又到藤桥上来来回回地走。突然,他脑中一闪,我每天读书认字为什么不也来个定数呢?既然大藤桥每走一趟都是一百二十步,那我每天也就认读一百二十字吧!于是,自此,陈坚持每天只读一百二十字,并把一百二十个字读懂读透,烂熟于心。

读少记牢、以求甚解的读书法,为他后来的成才和完成宏篇巨制《乐书》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读书法还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影响。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慕名来到上村,在陈读书处书写“起傅崖”三大字,并题写“咏傅崖”七律一首。从张孝祥的《咏傅崖》诗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陈是极度景仰的。

南宋进士陈善在《陈晋之读书法》中曾这样评价:“读书唯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曾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陈善撰写的《陈晋之读书法》,原名为《读书牢记则有进益》,原载于《扪虱新话》(《扪虱新话》收录于《四库全书》)。近年,《陈晋之读书法》被选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列入我国初中学生语文课学习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在初中语文课大小考试甚至高中入学考试中,都经常出现有关《陈晋之读书法》试题。

贤良陂

古时,上村口外头岭数百亩良田十年九旱,百姓叫苦不迭。中溪水虽常年丰沛,但因村口悬崖峭壁所阻而无法到达。

少年陈在家乡读书时,很了解头岭的旱情,但亦无可奈何。后来他出仕当官,仍时时关心家乡,特别是头岭的旱情。

那年,陈在朝廷辩宝“忤旨夺职”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上村,看到头岭数百亩良田的旱情还未解决,很是心焦。于是,他多方筹集资金,召集能工巧匠,在村口悬崖峭壁上凿崖修渠。

修渠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陂头拦河坝难建。上村口狭窄,溪水丰沛,每年都有几场大洪水。拦河坝要建在村口河床中央,而河床系一整片倾斜光滑的岩石。如果砌石建坝,不仅工程量大,而且很难档得住每年的大洪水。怎么办?经过集思广益,陈采纳了大家想出的一个办法:凿石洞——立松桩——垫莽草——筑粘土——覆沙石。于是,石匠们便在河床上开凿了8个小石洞,每洞相距2多,并排列成行,与小溪中线约成450角。小石洞凿好后,根据松木、莽草浸在水中千万年都不腐烂的原理,以松木作桩、莽草为垫,再筑以粘土,覆填沙石。这样,一座既简单又实用的陂头拦河坝便建成了。虽然每年发洪水时,这座拦河坝都会或轻或重的造成损毁,但损毁后修复起来非常容易。

水渠修到离村口一里许时,又为一巨石所阻,石匠们“望石兴叹”。陈见状,立即沐浴焚香,穿戴朝服,跪拜巨石。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只见那块高十余米、宽七八米巨石,从正中自上而下裂成两半形成一石缝,缝不盈尺,清澈溪水汩汩流过。

水渠终于修成。头岭数百亩良田自此有了充足的水源,年年丰收。后来人们感念陈功德,因陈应贤良科,便把这条水渠命名为“贤良陂”,并在陈拜石得泉处上方巨石上镌刻“达泉”二字。

古石桥

上村口有一座千年古石桥。桥长20余米,桥面宽3、桥高6,由二墩三跨石梁构成。桥墩石砌。墩底长2.5,宽4(其中:为减轻洪水冲力,近水面0.5为流线型结构);墩面宽3.5,长4.5(其中:为减轻桥面石梁承受力,左、右两面采倒叠式结构并各伸长1)。桥面三跨,每跨各铺设石梁5根。每根石梁长6、宽0.55,厚0.35,重约三四吨。

这座石桥,年代久远,工程量大,建造颇费心力。是何人、于何时所建?没有文字记载,但有一个古老传说。

相传,漈上村口古石桥修建前,连接村口两岸的是一座大古藤桥。陈经常在那座古藤桥上读书、玩耍,并悟出了让其受益终生的“陈晋之读书法”。

当时有个土财主,心地狠毒,为富不仁,他的儿子个个不学无术,没有一个成器。陈出仕当官、名震朝野后,这个土财主更是忌妒,总认为村中风水都被陈家占了,天天都在想法子破坏。

一天,那个土财主用重金请来了一位风先生,要他想个法子让陈家倒霉。风先生在村中转了一圈后便对土财主说:“想让陈家倒运,那很容易。你只要把村口那株大藤树砍断就可以了。”土财主听后,高兴得连觉都睡不着,不等天亮就拿起斧头到村口砍那株大古藤去了。但砍了一天,只砍破古藤树的一个小口。第二天,土财主拿着斧头早早又来到村口,但奇怪的是,那株大藤树昨天被他砍伤的伤口,竟然完好如初,毫无痕迹。土财主既急又脑,继续举起斧头用力砍。但无论他怎么砍,那株古藤总是砍不断,而且白天砍伤一小口,晚上就愈合。天天如此!

土财主气急败坏,又用重金去请那个风先生。他把古藤天天砍、天天愈合,总是砍不断的奇怪之事和盘托出。风先生听后说:“此事不难,用一盆狗血淋在古藤伤口处就解决了。”次日,土财主砍伤古藤后,用狗血淋在被砍处,古藤伤口真的不再愈合了。土财主又连砍数日,并天天用狗血淋,那株千年古藤终于被他砍断了。

说来也巧,恰在此时,朝廷上正激烈进行“辩宝”。皇帝说,天下金、银、玉为宝。陈则认为,金、银、玉不算宝,天下盐、纸、铁为宝。结果,陈因“坐言盐铁利忤旨夺职”。没过多久,皇帝察觉陈以“盐纸铁为宝”的主张是正确的。于是,陈得到平反昭雪,官复原职。但上村口那株被土财主砍断的老藤树却是再也无法复原了。

没有了古藤桥,上百姓往返两岸非常不便。陈旸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复职后,立即就把皇帝补发给他的被贬期间的俸碌,全部捐赠给家乡修建村口石桥。但工程大,资金不够,陈又上书朝廷,皇帝感念陈忠心为民,便拨专款修桥。据说,至今尚存的上村口那座古石桥,就是用陈的俸碌和皇帝的拨款修建的。(作者单位:闽清县委办)

 

添加时间:2013-11-11  浏览次数:2528
 上一篇:从贤良坊谈陈旸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