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礼乐文化
陈 鸣
我想,谈礼乐文化是绕不开孔子的。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孔子,礼乐是他一生所践行的重要教育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那么什么是仁,孔子说过一句话“克已复礼为仁”。意思是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符合于礼,这就是仁了。所以这个礼,不能仅仅作礼貌、礼仪来解释,它更是一种道德规范,社会秩序,行为规则乃至公共价值观。孔子还说过“仁者爱人”,“爱人”是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也是礼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从狭义来理解,孔子的礼是指周礼,即西周的礼,是一种西周时的等级制度。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社会,它是搞分封制的。秦朝以后实行郡县制,实行的是皇权专制。分封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把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又把分得的土地、人口赏赐给他的家臣,也称大夫,但其中享受的待遇是等级森严的。比如出行时坐什么车,用多少匹马拉,宴会时用的舞女和乐队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对稳定西周的社会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西周作为一个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最长的。不过时间一长,那些诸侯、大夫的世袭势力慢慢滋长,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所以,到了孔子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形。孔子对这些情形是很看不惯的。比如有一个大夫在家宴时用了“八脩”之乐,这是周天子的规格,孔子对此感到“孰可忍,孰不可忍”。
对于这个周礼,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的看法和孔子是有所不同的,他认为这个礼是虚伪的,不合乎自然,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其实老子和孔子惺惺相惜,孔子称老子为龙,孔子称老子为凤,这些都不是面谀,而是私下对各自的弟子说的。看法不同不影响对彼此的敬重,这实际就体现了礼的精神。而且,如果我们再做深入和全面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在反对虚伪和人类应当克制过分享乐的欲望这个根本问题的看法上是一致的。古罗马的一位智者曾经说过,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尤其是人文学科方面,我认为对这个礼乐文化的内涵、它的社会教化作用等等方面都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展开充分的探讨的。
说到二陈先生的《礼书》、《乐书》,当然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它的内涵是文化,承载的是历史。我国有一位很著名的史学家叫陈寅恪,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是北宋,因为它的文化艺术是灿烂的,文官待遇是最好的,连皇帝也是一流的书画家。宋太祖甚至可以为普通老百姓丢失一头母猪而补偿其一千钱。不过也有人认为宋人的精神太孱,国力太弱,所以被文化落后的蒙古人取而代之。我倒是这么想,一个王朝的更替其因素是很多的,文化的昌荣并不必然导致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展也不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元取而代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一代王朝,而它最终是被灿烂的中华文化所包融。宋代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唐诗宋词之后,元曲成为中华文化的又一朵奇葩,这里面有没有《礼书》《乐书》二书的影响?宋词元曲是和音律有很大关系的,都是可以演唱的。在这里,我无意贬低魏汉津在宋代对乐律理论发展的贡献,但陈旸无疑是传统的五音十二律理论集大成者,《乐书》在音乐史上应该有其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二陈兄弟做为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巨人,人们是有理由对他们抱有敬意的。
我在武汉东湖聆听过编钟演奏,在云南丽江欣赏过纳西古乐,它虽然没有现代音乐的华丽和激昂,但它的自然、平和、舒缓,确实是可以缓解和抚慰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唐人有一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已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就如绘画,现代绘画的表现力确比古代强了许多,但我们看古代的中国画,仍然有一种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那种无言的大美。我想,我们的礼乐文化研究会是否可以尝试做些古乐的演奏,可以组织一些儿童和对音乐有兴趣的退休人士进行教习。这些当然可以收费,我们的优势在于有现成的场地,关键是要解决师资的问题,也可以搞商业性的民乐演出,比如十番伎之类。
我还想说的是,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没有被中断,它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也曾经数度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再看周边的日本、韩国这些被称为“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韩国至今还保留着祭孔的仪礼,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迈入发达国家。
我们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二陈《礼书》《乐书》对文化的传承无疑是作出了贡献。西周除了《周礼》,还有一个很伟大的贡献就是《周易》。易,变化的意思。我们在研究礼乐文化的时候,也要做到势以时变。比如说礼,如果剥去它表面形式的东西,那么它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二个字:秩序,或者说规则。一个现代国家,现代社会重要的也是秩序,或者说上升到建立在公正基础上的法治。法治的基础就是对规则的遵守。相比较于道德,其实秩序更重要。一个社会,制订了很多规则,包括政策啦、条例啦,乃至宪法法律,但是如果这些规则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而是让那些所谓的“潜规划”大行其道,这个社会肯定要出问题。当然,规则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就是宪法法律也在修改。礼的内核在当代演变为法治,而礼的道德境界“温良恭俭让”却为一味提倡无节制竞争与消费的西方文化所欠缺,这是可以对之起到巨大的互补与纠偏作用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在历史上曾经构成了维系中华文明的四大精神支柱,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孔子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就在于以和为贵,一个和字道尽了礼的真谛。和平、和谐、和美、和顺、和而不同,和衷共济,推崇的是协商和妥协,求大同,存小异,反对的是战争与暴力。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也许正在于此。最近,日本有一位政治家认为,未来中国的强大并不在于人口和军事实力,而在于他的历史与文化。他的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我想,这也正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吧。
作者:系原闽清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宗教局局长、“二陈”文化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