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二贤陈祥道、陈旸故里——上
陈梅旺
走进坐落于闽清县城城南盘谷山麓的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在其主楼左侧外墙显目位置,一方“先贤故里——漈上”的石刻,描述了漈上自然景观、历史人物和神奇的民间传说。
宋代二贤陈祥道、陈旸故里——闽清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位于闽清县治东南部,海拔217.1米,距城区15公里,交通便捷。漈上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古木葱郁,丛林荫翳,嵌托着1.5平方公里呈葫芦状的盆地,内存千亩良田,昙溪源其东,漈水泄其西,颇似桃花源仙境之景致。
漈上山川毓秀,风气攸钟。宋初陈氏先祖柄公迁徙于此,甫三世而贤豪出,享有“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之美誉。前后数代,族间连中三十一名进士。其中:宋代理学家、太常博士陈祥道,著《礼书》一百五十卷;宋代音乐理论家、礼部侍郎陈旸,著《乐书》二百卷。兄弟同朝执笏,“礼乐”并行于世,典籍影响深远,清乾隆年间《礼书》、《乐书》和陈祥道另著有的《论语全解》均收进《钦定四库全书》,2008年元月国家文化部将《礼书》和《乐书》列为“国家首批珍贵古籍名录”。其家族还有探花及第、荣为宋琛宰相之婿的贤臣陈中俨;有为官刚直不阿、敢于弹劾秦桧的忠良陈刚中等,广受后人传颂。
漈上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在村口右面巨石之上,有宋状元张孝祥的题刻“起傅岩”,被列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风光旖旎的凤凰山、钟湖山、龙潭瀑布,有开闽寺、千年古坝“贤良陂”、“凤凰亭”等遗址,有宋代石桥、印石、石人、石马,以及“龙首岗”、“高折仙桂”等石刻景点,闻名遐迩。还有“十八学士先兆”、“拜石成渠”等美妙传说,令人称奇。漈上诸多古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是人们文化旅游与凭吊先贤的胜地。
据考,旧时的漈上是一个交通发达、商贸繁荣的山村集镇,是闽清通往省城和京都的古驿道重要路段之一,东连闽侯,西接永泰。那时,福建内地尤溪、德化等地和闽南一带的百姓可通过莆田、永泰到达漈上,再由漈上下到闽清渡口,到达闽江边,商人可由闽江坐船南下经闽侯到福州府城经商;学子可坐船上行至南平转入武夷山北上进京赶考。
由于驿道从此经过,漈上变得十分热闹,而成为古代一座驿站,过往的商客和进京赶考的学子,一般都要在这里歇脚过夜。当时在漈上路段的古驿道周边布满客栈、米行、布庄、杂货店,十分繁华热闹,集市中心在今天的漈上洋中坑涧旁一带水稻田,称之为“坑边城”。当地村民说这里地下有旧墙基石和成堆的瓦砾,石板亦多,似古驿站遗址的迹象,从附近稻田里挖出的宋明时期瓦片和盆碗碎片,印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
漈上的青山绿水,孕育出无数聪慧的儿女。从北宋治平年间开始,漈上人文鼎盛,贤才辈出。因为有了这条古驿道,就是官道,给这里带来了繁华和热闹,各种信息也随之十分畅通,对文化的输入、发展和影响是很大的。聚居于漈上的陈氏,在当时,成为一个有着赫赫名声的“耕读之家”,以农业作为家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维持一个家族的正常生存。但是他们更重视一个“读”字,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古以来,家有塾,乡有庠,州有序,国有学,固无人不在所教之中。
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宋代先后出了三十一位进士,其中:陈祥道、陈旸俩兄弟,同朝官居显位,同有经典著述传世,陈祥道著有《礼书》一百五十卷,为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陈旸编著《乐书》二百卷,是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在我国音乐史上写下不朽的一页。他们的著作在清乾隆年间均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二陈先生因此倍受后人敬仰。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到此凭吊“二陈”兄弟辟圃植梅读书处时,援引商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担任殷朝宰相,而国家大治的典故,书刻于岩壁上“起傅岩”三个大字,并在摩岩上留下赞誉诗句:“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闽清县志》记载,前人在陈祥道、陈旸故居门前也留下“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的题句,表达了后人对二陈先生的崇敬之情。
漈上这个古老的儒学文化古村,沉淀下许许多多厚实而凝重的人类文明遗存,记载着闽清人民引以自豪的人才辈出的历史,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是陈祥道的《礼书》和陈旸的《乐书》,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礼乐文化弥足珍贵的史料,格外引人瞩目,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系原县人大法制委副主任、“二陈”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