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道生卒年考订
陈诸安
陈祥道的生卒年,史传说法不一。《闽清县志》和闽清陈氏族谱有几本均载曰:“年七十二卒”,而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则载:“卒年五十二”。究竟孰是孰非?
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第九“诸县庙学•闽清”中记载:“绍圣二年,祝圣为宰,陈公旸初擢制科第一以归。邑人又新其学,作堂以祀其兄馆阁校勘祥道。”从这则史料看来,陈旸是在绍圣元年(1094)中进士后第二年衣锦还乡,其时陈祥道刚去世不久。
我国几千年来都有通过祭祀活动来追悼已逝先人的传统。自东汉始,各地就有为品学兼优并为地方所推重者建乡贤堂祭祀的做法。至明清,各郡县则都建有规模大些的乡贤祠,对入祀的乡贤实行春秋两祭。从《三山志》的记载来看,“作堂”正是指在整修学宫(文庙)的同时,修建乡贤堂。闽清乡贤堂改建成乡贤祠,立于学宫(文庙)右边,那是以后的事情。无论是乾隆版,还是民国十年版的《闽清县志》都将陈祥道列为第一位入祀乡贤祠的先贤。入祀先贤祠中有早于陈祥道登第者黄稹 、许将,他们官职也高,而后于祥道去世,如许将于徽宗政和六年(1111)去世,故名列于其后。可见,此时陈祥道去世不久,故才有“作堂”之举,他成为入祀乡贤祠的第一人。也就是说,闽清乡贤祠由此发端也。
梁克家,福建泉州人,南宋绍兴年间状元,曾二度为相。他在淳熙六年(1179)任福州知府,其间主持编纂了《三山志》。这是现存最完整的最早的福州志书,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称其为“有较高学术水准和历史价值。”该书成书离陈祥道去世时间最近,所言应较为可信。陈旸于绍圣元年九月中试,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衣锦还乡,其时兄长祥道则刚去世不久,由此可推知祥道大概在绍圣元年年底或绍圣二年年初去世。
在民国二十七年沈瑜庆、陈衍修撰的《福建通志》“儒林传卷二•陈祥道传”中记载:“祥道初仕时,父殴公人死,而祥道任其罪,久废,中间为太常博士,亦坐累。故仕宦二十七年,而官止于宣义郎,至是赐绯衣,不逾旬而卒。”《樟峰陈氏续修家谱》也有此类似的记载。祥道在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中进士走上仕途,“仕宦二十七年”,这也说明他在绍圣元年年底去世。这与《三山志》所载相吻合。
我国古代历法采用的是阴(农)历帝王纪年,而现代采用的是阳(公)历公元纪年。农历正月初一与公历1月1日大约相差1个月左右,每年的春节不是在元月下旬,便是2月的上旬。从以上可推知,陈祥道卒于绍圣元年年底,即公元1095年1月,或2月。
陈祥道的生年,史传及族谱也多未记载。编修于清康熙三十三年的陈氏族谱(现存于我县池园镇潘亭洋头的陈家)记载,祥道公生于庆历四年(1044)。陈祥道于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按此生年算来,其二十三岁中进士。这比较合情理,故许多著述采用此说。按此生年推算,祥道卒于1095年,则享年五十二岁(虚岁),这与《三山志》所载相符。祥道卒于1095年,如果按“年七十二卒”推算,则生于1024年,那中进士时已四十三岁矣!这显然有悖于情理。
在一些持陈祥道“年七十二卒”观点的文章中,其生年亦为庆历四年(1044),而卒年为政和六年(1116),或政和五年(1115)。其依据是闽清《续修樟峰陈氏家谱》中有一篇《闽清漈上陈氏家谱首言》,落款“时有宋政和四年岁次甲午孟春望日祥道偕弟同撰”,认为祥道是此文撰后一、二年才去世。笔者仔细阅读了该文,以为此乃后人伪托之作。理由有三:
陈祥道同父异母弟陈旸在进献给宋哲宗皇帝的《乐书•序》中说:“臣先兄祥道,是时直经东序,慨然有志礼乐”,称其兄祥道为“先兄”。“先”是对已逝先人的尊称,如先父、先祖。陈旸乃饱学之儒士,如此称其兄,足可说明陈旸进献《乐书》时其兄已去世。进献《乐书》乃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之事。,因此可以说祥道在1101年之前宋哲宗朝代已去世了。而“家谱首言”作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祥道去世已将近二十年了。这是其一。
其二,文中“弟晋之坐言事放归,余与由之靖之等,连章乞骸骨,蒙赐驰驿南还,春元饮屠苏毕,兄弟相谓曰:‘家史之修,此其时矣。’”提到祥道三位弟弟:晋之,乃四弟陈旸,北宋哲宗绍圣六年(1094)制科进士;由之,乃五弟从道,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榜进士;靖之,乃三弟安道,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裳榜进士。“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连章乞骸骨”,意谓祥道趁陈旸“坐言事放归”之机,与由之、靖之三位兄弟一同向朝廷打报告请求退职告老还乡。陈从道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而这篇“家谱首言”写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其时从道尚未登第,何来“乞骸骨”之说?此乃“家谱首言”最大的破绽。还有,如前所述,陈旸中试后不久祥道业已去世,陈旸“坐言事放归”也是政和年间的事情,祥道早已不在人世矣!
其三,无论陈祥道,还是陈旸,他们兄弟为人行事都是十分低调,而在“家谱首言”中有多有夸饰之辞,如“吾家累世簪缨”、兄弟“同为美官”、“族虽未广,而门第高”、“其登名于族牒者,大都家之肖子、国之良臣”等等。考察陈祥道家族谱系,其父、祖、曾祖、高租,均未曾在官府任职。曾因“父殴公人死”而影响祥道仕途。后因祥道这一辈“五子四登科”,先祖陈俨、先父陈玩分别获追赠朝议大夫、中领大夫等虚衔,这也都是他们去世之后的事。陈祥道、陈旸虽为朝廷命官,但为官清廉,家道并不宽裕,写成《礼书》150卷、《乐书》200卷,“卷秩既多,无力缮写以进”,还是大臣们向皇帝反映说 “祥道家贫,无缘上进”,“旸所著《乐书》既多,无力缮写以进”,建议皇帝拨给纸笔,并派楷书高手和画工帮助缮写,这才得以进献。他们这种家境会张扬行事吗?并且陈旸此时“因言忤旨”,更应低调内敛为是。因此可以从措辞来看,“家谱首言”绝非出自陈祥道之手。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家谱首言”纯系后人假托“祥道偕弟”之名所撰。伪托之作不足为据。这种现象在古籍中时有所见,因此我们读书应思考,用时须谨慎。
作者:系闽清一中原校长、“二陈”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