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书法精品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陈梅旺
陈旸,又名旸道,字晋之(1068—1128),福州闽清县人,北宋绍圣元年中制科及第,闽清人称其“陈贤良”。初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官至礼部侍郎。著有《礼书》二百卷、《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是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在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显佑殿塑有他的雕像。在闽清民间关于“陈贤良”的神奇而美妙的传说广为流传。他为官清廉,治学卓有成就,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儒士、一个勤政廉明的清官、一位备受百姓敬仰的好官,而且还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书法家。
2002年初在素有“文章节义之邦”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出土的一方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古式型制最大的墓志铭,号称“天下第一墓志铭”,墓主欧阳通,字文叟,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的后裔,墓主欧阳通与远祖同名,并非不辨家世的偶而所为。从铭文中描述和墓主故里遗存下来的“忠节第”牌坊上石刻对联亦明晰如故,可见墓主乃当时诗书大家,与四百多年前的远祖同名实属刻意所为。在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安放的这方“宋故欧阳文叟墓志铭”篆额为陈旸所书。如此书法世家的后人邀请陈旸为其先辈题写篆额,足见其对陈旸书法艺术的认可。专家称:墓志铭整体以其型制之巨、年代之远、文笔之美、书法之精、镌刻之奇、涉猎之广、蕴意之深,而堪称“天下第一墓志铭”。陈旸的另一幅书法精品“行艺诗帖”行书墨迹,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湾省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士林区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宫殿式的建筑。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16公顷,1966年启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后改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整座博物院共四层,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的墙壁,院前广场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大牌坊,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有现代化的室温调节、防火、防潮、防盗等设施,以保护珍贵的文化瑰宝。内藏包括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运至台湾,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计60万余件,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杂项、剌绣、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皆为稀世之珍。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四库全书》仅存的三部半,其中最为珍贵的一部文渊阁本也藏于其中。
陈旸“行艺诗帖”,为纸本行书之精品,凡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六十二字,36.3cm×34.2cm。为《宋人书法册》中之一幅,并录入《墨绿汇观》著录作《七言诗帖》、《石渠宝笈绩编》著录、台湾《故宫历代书法全集》之十二、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三,以上书画集均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品还收入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之中,很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陈旸此幅“行艺诗帖”,富有美感的艺术品,可以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烈的唐人行书气息,与唐欧阳询的手笔十分相似,不同的是欧体在用笔上较含蓄滋润,体态上也较开张峻险,而陈旸此作稍欠一些,但并不妨碍它在唐人行书气息上的到家程度。其文笔之俊秀俏丽,书法之气势豪放,人们赏之欣慰,可以从中领略到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时代气息,观之使人感奋,让人得到励精自慰的艺术欣赏。
从该作品结构上看,在行楷之间,体态偏长而不俗,细密紧束而不闷,用笔方折利索,挺拔遒劲,向背分明,起承转折处顾盼有情。这些均能使欣赏者在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书法之气势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
陈旸“行艺诗帖”行书墨迹是中华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在陈旸故乡闽清更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闽清县人民政府在修县城文化广场——乃裳广场时,将其镌刻于一块高2.4米宽1.9米的大理石上,镶嵌在广场西面的墙壁上,供人们观赏。当人们在此流连欣赏之时,心中不禁会涌起一股崇敬、惊叹之情,为闽清产生这样优秀人才而自豪。
作者:系原县人大法制委副主任,闽清县“二陈”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