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特色文化 发展当代先进文化
——浅谈挖掘“二陈”礼乐文化的传世价值
张金泰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文化”;“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中华文化,一般说来是以儒、道、释为主的三大传统文化,三大文化既分立又互补。“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明儒家哲学思想。古之“圣人”孔子即提倡“礼乐”,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将之上升为治国的理论。古有《周礼》、《仪礼》、《礼记》,史称“三礼”。《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包括《乐记》等四十九篇。所谓“礼”,《辞海》:“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为政》:“齐之以礼。”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礼”,广义指古代的典章制度,狭义则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对于人们社会生活具有制约作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可谓古代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所谓“礼治”,即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要求贵族平民都要安于自己的名分,以礼仪约束自己,不得僭越,用这种办法进行统治和维持统治。《荀子·修身篇》:“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乐”文化和“礼治”思想在古代所占的统治地位及其影响程度。
我们闽清陈氏先贤陈祥道、陈旸俩兄弟,于北宋时期分别著有《礼书》150卷和《乐书》200卷,清乾隆年间皆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世称的陈旸《乐书》在当代《辞海》中还有专释。两部巨著,并传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两颗璀灿的明珠;“二陈”兄弟,同为英贤,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不愧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俩是我们闽清人的荣耀和骄傲。我们闽清作为“二陈”故里,大力开展“礼乐”文化的研究,充分挖掘陈祥道理学思想的内涵和陈旸音乐理论的精华,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可贵的时代价值。
“二陈”礼乐文化,已被列为闽清文化“三宝”之一,其可谓“三宝”之第一宝,最具闽清特色之宝,实为中华文化瑰宝。“宝”在哪里?如何挖掘、研究和应用?值得人们很好思考、探究和创新。笔者认为,为了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和奉行“研为民用”之大旨,应该注重探究“三大”课题即着力做好三篇大文章:
第一,要努力挖掘“礼乐”文化内涵。
礼乐文化即理学,亦称道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理”是永恒的、先天地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主张“礼治”,实指封建伦理准则。当然,抽象的“理”虽不属于唯物论,有着社会历史局限性,然而其“礼乐”思想之内涵相当丰富,包含着儒家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特别是礼治思想,是儒家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就是所谓“仁慈”的政治措施。陈祥道的《礼书》即为儒家理学经典之一,对我国理学是一大建树,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他所著《礼书》序言即曰:“先王之治,以礼为本”。陈旸《乐书》序亦道:“先天下而治者在礼乐,后天下而治者在刑政。三代而上,以礼乐胜刑政,而民德厚;三代而下,以刑政胜礼乐,而民风偷。”二者都阐明着礼治的重要地位。
为了深入挖掘“礼乐”文化之内涵,以“古为今用”的精神、“取其精华”而应用,使之可贵的精神财富,真正能够服务于社会的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应着重把握“三大”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是讲文明。礼,本义谓敬神,引伸为表示敬意的通称,如敬礼、礼貌、礼仪,亦解为风尚、礼节、习惯之义,就是讲求文明风俗。世界上称中国是“礼义之邦”,说明我国古代文明早已享誉于世。正如陈旸“进《乐书》表”所言:“臣闻,百王之治一是,无上文明;六经之旨同归,莫先礼乐。”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其大道科学治国思想虽不赞同“礼治”,但也有提倡“丧礼”,说过:“战胜,以丧礼处之。”意指战争伤亡众多,要带悲哀的心情去面对。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然,作为“礼仪”是一种文明礼貌象征。古往今来,国际外交关系就讲究礼节,国家都设有“仪仗队”;人际交往关系也讲求礼貌,提倡“礼尚往来”,不可失礼,更不得无礼。所以,礼节礼貌原则,是一道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是一种文明象征,应当形成风气、发扬光大。
二是讲道德。礼,在更深层次上是人性和道德等内涵的一种表现,包括仁爱、慈善、孝道、忠敬等人生道德和社会公德。正如陈祥道《礼书》序言所说:“凡存于道德仁义者,必发其蕴。”道德,是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指人的政治品质和精神文明;讲道修德,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是做事的成功之路。有道是,中华道德,包罗各家,有易家易德、道家玄德、儒家仁德、释家佛德等。尤其是老子的“尊道贵德”准则,最为经典,最为科学和崇高。为此,全社会务必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利国益民。
三是讲和谐。礼,还有和善之含义。“和”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哲学观念,“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传统美德,更是民富国强的重要保证。古往今来,人们常把事业成功的客观条件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在我国社会历史上人们习俗用语常见的就有“以和为贵”、“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等。陈旸《乐书》序言有道:“古乐之发,中则和,过则淫。三才之道,参和为冲气;五六之数,一贯为中合。”这合乎老子“音声之相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可贵的借鉴价值。因此,积极传承和弘扬“礼乐”文化的和谐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关系和顺、家庭关系和睦、人的身心和美健康都大有裨益。
第二,要竭力打造“礼乐”文化品牌。
鉴于陈祥道、陈旸“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为让世人更好地了解祖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宝贵遗产,从中认识我们闽清历史上厚重的文化积淀,以提升闽清文化品位,激发闽清传统文化的活力,服务社会和谐发展而造福于民,作为“二陈”故里,我们理应努力打造“闽清礼乐文化”这一特色品牌。为真正体现特色,要特别重视,特事特办;要竭力打造,打好打响;要开拓创新,创出水平;要“推陈出新”,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所谓“品牌”,特指著名产品的牌子。“二陈”《礼书》、《乐书》两部著名巨著,问世于宋代,传世于历代,正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精品,可谓中华民族文化品牌,也是我们闽清历史文化的一面旗帜,我们完全可以名人影响力和名著吸引力,打造名贵品牌,推介可贵价值。主要应打好“五张牌”:
一曰名人品牌。陈祥道是我国宋代著名理学家,陈旸是宋代著名音乐理论家,他们兄弟俩皆为古代名儒,即为著名历史人物,陈旸作为古代八大音乐名人的塑像还傲然挺立于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内。推而论之,“二陈”后人,名人辈出,推出以“二陈”为典范的“名人品牌”,对于培育当代优秀人才,大有社会效应。
二曰名著品牌。陈祥道《礼书》150卷,陈旸《乐书》200卷,均在清代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在当代又均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首批珍贵古籍”;陈旸《乐书》被国家称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两部巨著,“礼乐”文化之理学功绩,流芳百世,价值无限,加上当代已挖掘、整理和研究之丰硕成果,通过推出“二陈”礼乐文化“名著品牌”,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三曰名臣品牌。“二陈”兄弟,出身布衣,同朝为官,双为先贤,高才厚德,堪称人臣楷模,更是为官典范。查考史料即彰显,看陈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之品德,从他因“坐言盐铁利”而惹怒皇帝被夺职、罢官、放归的史实,反映了他敢于坚持真理、贵有清正廉明官德,不愧为“陈贤良”。因此,推出“贤良”之“名臣品牌”,对于从政为官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四曰名门品牌。“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这两对名联对名门名家作了特好写照,道出了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奇迹,也反映了我们闽清史上出现的绝无仅有之书香门第。正如陈祥道在其撰写的《闽清漈上陈氏家谱首言》中称:“族虽未广而门第高,人虽未伙而文献盛”。说明了这一家族十分重视文化教育,读书成风,门庭振兴,使一户农耕之家,成为一个名门世家。可见尊师重教、读书育人,是古往今来齐家兴业、富民强国的根本出路。因而,推出“名门品牌”,对于当今重视知识、广育人才和科教兴国,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都有可贵的启示作用。
五曰名祠品牌。祠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尊宗敬祖、瞻仰先贤和训勉子孙的一个重要场所。“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史称“二陈先生祠”,2001年重修,2005年被福建省文联评定为“八闽名祠”之一。该为老祠新堂,与民间宗祠相比,别具一格,既有古建筑风格,又有新时代特色,尤其是阁内珍藏有“礼乐”两部巨著,大堂塑着“二陈”汉白玉座像,并有编钟等古代乐器,是一处古祠新传、高雅书香的文化殿堂。为此,推出这一“名祠品牌”,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精神文明,将起着承先启后的良好作用。
第三,要大力开发“礼乐”文化产业。
有道是,文化是民族的命脈,文化产业是文化繁荣的活力。有鉴上述“二陈”礼乐文化之“五张名牌”,可使人们足以认知其巨大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价值,可以化精神财富为物质财富,可以把事业性推向产业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指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为此,应当充分利用我县古代名人之名气、古迹名胜之地利、古今特色之资源,大力发展“礼乐”文化产业。大体可开发“五业”以与世人共享:
一是可拓展服务业。要以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大旨,建设“礼乐”文化基地,通过开拓创新以增强活力,把“礼乐”文化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拓展途径,可通过举办研讨班、讲习班、培训班等形式,聚集、培养和发现热心传承弘扬“礼乐”文化的人才,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支持他们创作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造更多的研究和拓展“礼乐”文化学术成果,即解读“礼乐”文化的益世价值及其创新成果,从而普及传播,使之进学校、入社区、下农村。同时,可通过设“典藉藏书库”、办“礼乐图书馆”、出“礼乐宣传栏”等形式,让人民大众共享“礼乐”文化之成果而受益。
二是可开发旅游业。要以古雅古迹名胜为旅游资源,开辟旅游胜地。开发门路,可充分利用“二陈”名人声望、“八闽名祠”特色和漈上凤凰山优美风光及山石奇异等自然景观吸引游人,尤其是梅城台山公园“贤良亭”,漈上古迹新姿“凤凰亭”、千年古坝“贤良陂”、两座古代“石梁桥”,漈上崖壁石刻“起傅岩”、“龙首岗”和“十八学士先兆”石碑及许多石刻石雕古迹,还有白樟下炉陈祥道古墓及石人石马石兽和白中普贤陈旸四座传奇墓葬等,都是历史珍贵文物和罕有古迹名胜,可开辟为旅游群和旅游线,提供世人游览观光。
三是可兴办娱乐业。要以《乐书》研究古代儒家的音乐思想,通过传承宋代以前历代乐律、乐章、乐舞、杂乐、百戏以及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等理论,结合当代国内外许多音乐界专家、学者研究《乐书》的丰硕成果,以及通过以“二陈”纪念堂二层演奏厅的声乐、器乐为示范和举办音乐会、演唱会等形式,推广传播于社会,以推动城乡兴办“社区欢”、“农家乐”等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反映古典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娱乐业,从而既可促进当今音乐事业的发展,又可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繁荣做贡献。
四是可发展乐器业。要以《乐书》研究宋代以前乐图理论及其论述律吕五声、八音(乐器)以及中国民间、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各种乐器,推介给社会实业家,供于研制、仿制和创新,如古代编钟、扬琴、古筝和古今中外的各种传统与先进乐器,以为发展具有闽清“礼乐”文化特色的乐器产业走出一条新路。
五是可打进影视业。要以福建省、福州市电视台先后分别拍成的陈祥道、陈旸“电视采风片”和“闽都大讲坛专题片”为基础题材,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对“二陈”的文学艺术创作,通过小说或剧本等形式,撰写反映“二陈”的生平业绩、生活轨迹、人物风范、治学精神、为官品德、礼乐思想、历史功绩、社会影响和故事传略等,尤其要通过文学艺术手笔,以“兄弟双飞、礼乐同辉”为主题,突出塑造令人喜看的“五大亮点”,即农家育才、书香名门、著书立说、公正廉明、盐铁利民。从而,可将研究创作的艺术产品和学术成果推荐给影视编导艺术家而打进影视业,争取拍成“闽清陈氏先贤与宋代礼乐文化电视连续剧”,实现以最为高度、深度和广度地传播于世之效益。
为了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建议“二陈”研究会可探索办成“礼乐”文化研究开发中心,以更好适应“礼乐”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开拓性工作。当然,发展文化产业,任重而道远,不是轻而易举之事。然而,通过宣传、组织和促进,相信一定有热心于“礼乐”文化的有识之士和有志于开发文化产业的实业家,投身于开展“礼乐”文化产业群和系列文化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一定会使我们闽清“礼乐”文化产业为文化兴县惠民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礼乐”文化产业,前景十分看好,价值不可估量,大有文章可作,大有潜力可挖,只要立足面向人民大众,努力开拓创新,必将使这一传统特色文化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发展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宏大事业!
(2011年6月于梅城悟真斋)
(作者:张金泰,系原闽清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闽清“二陈”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