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石泉、达泉及达泉学校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石泉、达泉及达泉学校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1-06-26 】 【 字体:

石泉、达泉及达泉学校

本文所说的“石泉”和“达泉”,是指闽清千年宋村际上的两处摩崖石刻,而“达泉学校”则是际上村于民国之前的学校名称。初看,三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当你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就会发现其中却隐含着一条极富文化底蕴且又脉络清晰的历史轨迹,也许还会引发你就想去际上走一遭的念头呢。

先说“达泉”崖刻吧。《闽清县志》(民国版)记载:“‘达泉’石刻,即二都(今云龙际上)贤良陂陈晹拜石得泉处,岩上镌‘达泉’二字,书法遒劲。”关于石刻的时间、作者,这里未有记述。但据《闽清县志》(乾隆本)所记:陈晹在家乡主持修陂渠,为巨石所遏,石工无所下手。晹乃具命服(穿着上朝时的礼服)拜祷。顷刻,巨石自裂,渠遂修成。乡人以陈晹应贤良科,称其为“陈贤良”,故将该陂渠命名“贤良陂”。这则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反映了乡人对陈晹的一种崇敬之情。同时,据此还可以看出,“达泉”崖刻是在陈晹“裂石成渠,拜石得泉”之后所刻。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陈晹穿着官员的礼服拜祷,说明修贤良陂和“达泉”崖刻的时间都是于陈晹中进士之后,也就是北宋绍圣至政和年间(10941115年)的事情。至于“达泉”的寓意,原来,人们一般只理解为“渠水通达流畅”的意思。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那方刻有“达泉”、颇具传奇而又命运多舛的巨石。据村民介绍:巨石高十余米、长有七八米,中间一条裂隙直透崖顶,宽仅七八十厘米,渠水就从中穿流而过,且两壁如墙,分明是一块巨石一分为二的痕迹。人们摩肩穿行其间,“裂石成渠,拜石得泉”的说法不由得你不信它几分。可惜的是,1970年修筑云际公路时,路线走向又一次为“巨石所遏”,在那战天斗地的年代,几包炸药,一声炮响,这方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极富传奇色彩的巨石顷刻间粉身碎骨,毁于一旦。“达泉”崖刻从此成了人们可知而不可谒的文字记载了。

当“达泉”崖刻消失近40年后的今天,一处与其相关的崖刻景观竟又现身在人们面前。它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些许人们对“达泉”崖刻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又为际上口的摩崖石刻群增添了一个早期的成员,也给际上的文明史增加亮丽的一页。

经过还得从头说起。2008年得一天,长期矢于志开发际上景观的云月先生又盘桓在际上口的古桥边。在桥墩下方的河床中心有一堆乱石,过去云月先生不知多少次从那里走过,都未引起他的注意。这一天他的目光却鬼使神差地注视到乱石堆后,他被吸引住了:这里的河床是由整片岩石构成,经河水长年磨濯,已是光滑溜亮,且有一定的坡度,这样的河床几乎搁不住半点沙石,可为什么这一堆乱石却能经无数次洪水冲击而纹丝不动呢?好奇心使他近距离地围着乱石堆琢磨。这一看不要紧,谁知竟搅醒了一处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他首先发现了二个不同寻常的现象。一是这堆乱石并非四平八稳地垒叠于河床上,而是犬牙交错地好象从河床岩石里长出来似的;二是平时河水少,上方并无河水流入乱石堆,但在其下方却有一泓清水汩汩渗出。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云月先生又细心地观察到乱石堆清水的浑浊度和温度都与周边的河水有差异。老人按捺不住了,他决心对乱石堆做一番彻底的探究。于是雇人费尽了狠劲和巧劲,用遍了挖、撬、凿、錾,盘踞于斯近千年的乱石堆终于被清除干净,一处意想不到的历史遗迹如释重负地掀掉了千年面纱。

原来,这里在整片光滑的河床岩石中间有一口天然凹井。井壁浑圆光润,无半点人工开凿的痕迹,井底缝隙还有一股清泉汩汩冒出,更让人惊喜的是,井沿边竟有碗口粗的摩崖石刻“石泉”二字,虽然棱角有所磨损,但依然清晰可鉴。

云月先生高兴地将这一消息通报了他的许多朋友。我闻讯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在欣赏、惊羡刚刚出浴的石泉井之余,即兴以“石泉”冠顶吟一联誉之:“石凹圆井非人凿;泉涌琼浆系天然。”盘萦之间,我又发现一个有如考古断层一样重要的情况,那就是天然石泉井所处位置正是原贤良陂坝址的覆盖处。换句话说,石泉井中的乱石堆曾经就是拦水坝的基础部分,井中的泉水自然也成了贤良陂渠水的一分子。而且这座拦水坝自宋代建成之后,就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来拦水坝不用了,原来属于坝基的乱石堆却一直沉睡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据此可以推断,这“石泉”崖刻一定早于贤良陂的建成时间,也就是早于“达泉”崖刻。至此,“石泉”与“达泉”间也似乎有了某种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了。

此时,历史的片断象走马灯似的在我脑海里闪过:宋时,陈祥道、陈晹等陈家子弟在凤凰山下结庐读书,辟圃植梅,还修建了一座有精美石柱子、十分别致的凤凰亭。而距其仅几十步之遥的这口天然石泉井,清澈见底,水温冬暖夏凉,水质明显优于河水,应该是他们最佳的取水饮泉处。加上此地泉水叮咚,环境清幽,河床岩石整片如坪,洁净如洗,枯水季节于此席地读书,坐卧两便,应该是他们十分惬意的学习场景。那么,在井沿刻上“石泉”二字,既为他们枯燥的读书生活增添情趣,也是一件信手拈来、十分自然之举。后来,他们先后科举及第、飞黄腾达,对这口天然石泉井自然是忘怀不了的。多少年后,陈晹因“盐铁论”而赋闲回乡,为解家乡的干旱之虞,便选定在自己过去十分熟悉的河段修建一座后来被乡人称作“贤良陂”的水利工程。奈因河床地势特殊,在筑拦水坝时,他不仅智慧地运用了凿石立桩、草木筑坝的独特创举,还忍痛割爱选择了填井当坝基、引泉为渠水的做法。待到陂渠修竣通水之日,在“裂石成渠”的巨石上镌“达泉”二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其中既有庆贺“渠水通达”之意,更有对石泉井饮水思源的怀念之情,也许还寓含一层陈家子弟饮石泉而成就功名的意思吧。

如此说来,在民国之前际上村里的学校取名“达泉学校”,自然是一种众望所归的选择,意蕴无穷的寄寓。可是不知何故,这个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校名后来怎么就弃而不用了?以致如今在当地已是鲜为人知,更不用说村里的年轻学子了。好在云月先生等几位耄耄老人还对少时达泉学校的启蒙教育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因此,也才有了我的这一段记录。

话说到此,从史有记载而今已湮灭的“达泉”崖刻为中心,上可追溯到今日刚现身的早期“石泉”崖刻,下能延伸至民国时期的达泉学校,其中还贯穿着天然石泉井、贤良陂草木拦水坝、拜石成渠等历史景观和传奇故事,一条脉络清晰的历史轨迹不是就呈现在世人面前了吗?愿以“石泉”崖刻为基点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延绵不断。

  (作者:张德团, 闽清“二陈”文化研究会会员, 闽清县农机局副局长, 《闽清县志》编辑)

添加时间:2011-06-26  浏览次数:1618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