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礼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1-05-25 】 【 字体:

 

 

这个题目很大,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但这超出了我的能力。在这篇短文里,我只不过是对拙文《漫谈礼乐文化》作点补充,或者说是“小链接”吧。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的《一堂中国文化课》中曾经讲到中国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礼”字,“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他还说,中华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是因为它拿礼乐作为自己的文化。这是我所看到的近代学者对礼乐文化的很高的评价。

关于礼和乐的关系,其实古代讲“礼”的时候实际上包括了“乐”。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反复讲到“礼外也,乐内也”。礼是从外部对行为的规范,而乐是内心的一种境界。而儒家是特别强调“内”的,在儒家看来,乐比礼还重要,是礼的根源。孔子是把“乐”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他对音乐的研究已超越了技术,他是在音乐中寻找精神。在夏商周时期,贵族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来实现的。中国以“礼乐”为教,把音乐做为贵族、知识分子必备的重要的修养,这是源远流长的,所以有学者认为,研究“礼”离不开“乐”,把内去掉只讲外的东西,这不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们现在流行的口头语“不靠谱”、“不着调”,这谱和调都是音乐,但实质指得依然是“礼”——人的为人处世,而不是指唱歌跑调。这似乎也可作为一个佐证。

在韩国至今还有成均馆,对国民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个“均”就是音乐的“调”。成均馆还保留着古代的祭孔仪轨和祭祀雅乐。但这并不影响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在“儒家文化圈”,礼乐对其国民精神的养成不无裨益。

礼乐的最初定位是在郊庙,在“国之大事”的礼乐仪式中体味与感受崇高,把握国家意义上的深层文化精神,即所谓仁、和、雅、正。只是这种国家礼制的行为,总是使雅乐轰然倒塌在改朝换代的门槛上。比如说赵宋定然不会用李唐含有祭祖之意味的乐;东周之“乐坏”,从音乐的形态反映了宗法共同体的瓦解。古代六经唯独《乐经》失传,原因或在于此。不过,正如学者梁枢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后世以地缘政治为轴心,重建古代共同体。新旧两个共同体的历史更迭,一方面造成‘乐’之生态发生了根本改变,德音与大乐遂成历史绝响;但历史的进程有革也有因,即使是变化,毕竟还是发生在同一块土地上有着同一种文化基因的族群之中,这使得礼乐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得续写”。

我想,这种“续写”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中华文明延绵不衰,核心是文化中的睦邻、谦和、礼让、宽恕、仁义等因素,多于西方文化中的竞争、豪夺、雄强、以自我为中心等因素。当今世界许多所谓的人类问题,其实就是生存着的人们的各种关系问题一直没有理顺。在中华民族始终没有中断的文明中,确有许多解决这些复杂关系的良药,正如西方当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正是当今世界的绝对要求。”

今天,我们对待历史与文化,既不要傲慢自大,固步自封,也不必妄自菲薄。应该既正视自己的传统经典,又不失自我地向别人学习。在全球化的今天,梳理好自己的文化源流,为和谐世界大家庭提供一份精神动力,当是我们民族的责任和担当。

2011.5

(作者:陈鸣,任职闽清县委统战部)

添加时间:2011-05-25  浏览次数:1573
 下一篇:念奴娇·漈上
 上一篇:漫谈礼乐文化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