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试述礼乐文明与平安文化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者论述
试述礼乐文明与平安文化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0-12-11 】 【 字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当前我们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充分吸取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为促进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服务,是值得认真思考、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六经的出现与标准化。六经中《书》记述了尧舜以来夏商周历代的典谟诰章政事,《易》则卦爻辞中汇辑了许多商代的史料,当然也包括西周初年的史料。《诗》为周代诗歌总集,但部分商颂应与商代有某种联系,至少与商代的音乐、祭祀有某种联系。雅的部分诗与颂诗为宗庙祭祀乐歌。《乐》经虽已亡佚,但可推测应与祭祀等礼制密切相关。《礼》则记述吉凶军宾嘉等各类典章制度。《春秋》亦为明王道之书。总之,六经可以说是经天地、理人伦、明王道之书,也可以说是帝王们如何治理天下、治理百姓之书。六经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精华及其代表,而孔子是六经的整理者和加工者,也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任何一家在历史上的影响都不能与儒家相提并论,任何一家的经典也不能如儒家的六经那样对历史产生了那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都应清楚的知道,儒家学说及六经形成基础都奠定于周代。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虽然对两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及其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它和道家一样,并不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与中心。只能说中国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主要代表,但其根本与中心只能是儒家,六经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及其对一般中国人的思想伦理道德甚至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司马迁论六经要旨曾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由司马迁的论述可知,六经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历史、伦理、制度、管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等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而最重要的是六经有一个共同点,都与礼(包含乐) 密切相关。梁朝皇侃曾说过:“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诗》、《书》、《易》、《春秋》皆含礼,并以礼为其价值观及其是非评价的标准。“礼’既然是在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感性方面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行为、表情、言语、服饰、色彩等一系列感性秩序的建立和要求。由此可见,礼乐文明的基本传统由殷末周初时期的周公所奠定,礼乐文明传统是中国自周代以来直至清代近三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礼乐文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二、传统礼乐文明的现代意义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以“诗礼传家”为荣。虽然具体的礼仪礼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礼”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仍然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现代文明来说,仍然具有适用意义。
     (
) 礼主敬,礼的根本原则是尊重人。
    
礼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精神就是尊重人,在一系列的礼仪礼典等规范中体现对人性与人格的充分尊重。首先是对宗族祖先的尊敬。殷商周代的各种礼典皆以祭礼为重,而在祭礼中,尤以祭祀祖先为重。祭祀尊敬祖先,缅怀先人的光辉业绩,激励后人,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我们今天祭祀中华民族的先祖虞舜,即具此意。其次是对行礼对象即对他人的尊重。《礼记·曲礼上》开篇说:“《曲礼》曰: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可见,礼主于敬。北宋范祖禹效法孔子论《诗三百》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尊重他人。《曲礼上》又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摄。”    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民族社会,只有真正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真正尊重。孟子所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现代的文明社会,仍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 礼与仁爱互为体用,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真正明礼之人。
      关于礼和仁(即仁爱、善) 的关系《, 易纬·乾凿度》有相应阐述。《乾凿度》认为,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信。中央土为智,智统仁义礼智四德,仁义礼智信为人道之五常“, 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文言传》思想与《论语》思想基本一致,都认为仁是礼之根本,是人道之核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而礼则是人道之所以成就的必由之路、是一整套系统的价值规范及其善恶标准。是人道修养的必须条件与必经途径。可见,礼包含仁,仁必由礼,仁与礼互相涵摄,互为体用。礼和仁都是人道实现、君子成就、德业隆盛、家国治理、天下太平得以达成的两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有仁爱之真心、真情为基础所体现出来的礼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够感染人。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般说来,有爱、敬的付出,就会有爱、敬的回报。人人如此,便会形成道德的良性循环。大家都讲礼貌,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起来。
       ()礼乐文明与人的社会化、艺术化生活。
    《诗·小雅·鹿鸣》是一首聚会宴饮之诗。诗云: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 ,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礼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没有人群、没有组织、没有社会,也就无所谓礼。音乐是艺术,也应该不会有异议。过一种礼乐文明的生活,实际上就是过一种社会化、艺术化的生活。《诗经》对于此类生活的描述很多。《鹿鸣》一诗即是如此。宴饮招待客人,宾主在欢乐融洽的气氛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尽情享受着美酒,生活是多么美好。

三、礼乐文明与和谐平安社会的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是现代中国礼乐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础与可靠保证,反过来,中国现代礼乐文明的顺利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管子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只有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政治文明进步了,中华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国的礼乐文明建设才会得到不断的推进,礼乐文明之风才会吹遍整个神州大地。礼乐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能够做到人人有爱心,人人讲文明,人人讲礼貌,互相尊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我们的社会自然就会和谐了。2006 10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指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该文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个决定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必须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而建设和谐平安文化又是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平安文化离不开礼乐文明制度,中国的礼乐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复兴。

作者:赵建辉,岐山县财政局

添加时间:2010-12-11  浏览次数:2444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