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为礼乐文化正名——什么是礼教?(一)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者论述
为礼乐文化正名——什么是礼教?(一)
【 来源:彭林先生博客网 】 【 发布时间:2010-10-11 】 【 字体:

  1919111日,吴虞在《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了《吃人与礼教》一文,他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把吃人和礼教这两者直接画了等号。在此后的近百年当中,“不断被人泼脏水,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于是,礼教变成了上自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无人不晓的贬义词。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每每简称为礼。如果吴虞的说法得以成立,则中华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如此野蛮的国家,岂能加以文明古国的桂冠?因此,对于礼的认识,事关对于中华文明的基本评价,不可等闲视之,我们不可不明辨之。

   为礼乐文化正名,就必须从礼教这个词开始。古人将礼教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这一个字。圣王治世的目标,是建立大同世界,这是见诸于<礼记>的。圣贤教民,是要让百姓懂得礼/遵守礼.淩氏的见解,非常的精到.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 《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为礼以教人,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而圣人的历史功绩正是在于为礼教人。于那么,礼又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找出关于礼的解释的源头,这就需要从孔子及其弟子的相关论述中去寻求答案。

   在《论语》里,孔子谈礼的地方在在多有,由于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礼的所指,有不同的侧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

  第一是指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他感叹自己的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程子说,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孔子盛年的时候,寤寐长存周公之道。孔子之所以崇拜周公,是一位周公手创的那套制度的文明和完美,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典制粲然大备,足以为万世龟鉴,所以他表示了从周的立场。

  众所周知,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乱,史称礼崩乐坏。贵族们为了权和利,彼此征战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孔子向往周公之礼,既是他对春秋乱世的不满,也是他对西周道德礼制的向往,这是非常正常的,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如果孔子持了相反的态度,赞美春秋乱世,说这是乱了敌人,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第二,礼体现德治、仁政的途径。周公最早提出德治的理念,孔子又提出了的思想,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无形/无色/无声/无嗅,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甚至会觉得虚无缥缈。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先秦历史上有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实行礼治还是法治。法家认为,政令的推行要依靠法,凡是不从令者,就用刑罚加以惩处,这样,老百姓就不敢作乱了。而儒家则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孔子评价这两种治国之道时,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因为老百姓不去触犯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并没有羞耻之心。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老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就是有上进心。

  礼是体现德和仁的具体形式,离开了德和仁,礼就不成其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会去推行礼和乐呢?就是说,推行礼的人,首先应该是一名仁者,一名富于爱心的人。可见,礼与仁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第三,礼是修身的手段。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和禽兽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没有了起码的秩序,也就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所以,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人。孔子主张认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只要在这两方面都做好了,就一定可以做到弗畔,也就是不悖离道了。

  人性都有天然的缺陷,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弱点。因此,无论是哪种性格的人,如果不借助于礼,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孔子举例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空自劳碌。谨慎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显得胆小。勇敢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作乱。直率而不懂得礼的人,就会说出伤人的话。平心而论,恭、慎、勇、直这四种性格都不是什么坏毛病,但只要离开了礼的指引,都不会结出正果

  类似的意思,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如,《宪问》记载,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时,提到了臧武仲、公绰、卞庄子等三位鲁国的大夫,以及自己的学生冉求。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没有私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学问,都是最为出色的。孔子说,要成为完美的人,仅仅把这四个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是不够的,还要文之以礼乐,将礼乐与上述四种优点完美结合。可见,礼乐是最重要的修身课目。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孔子谈礼的文字全部提到,但是主要的部分已经都谈到了。我们由此可以知道,《论语》中的礼,没有一处是号召大家去杀人或者吃人的。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以道德为内涵的国家典制,是德与仁的具体表现,也是修身的法则,这些与淩廷堪关于圣王以礼为治,圣贤以礼为教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孔子关于礼的见解,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健康的,代表了社会的理性思潮,而且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对我们还有重要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添加时间:2010-10-11  浏览次数:2581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