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为礼乐文化正名——“以理杀人”与“以礼杀人”(三)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者论述
为礼乐文化正名——“以理杀人”与“以礼杀人”(三)
【 来源:彭林先生博客网 】 【 发布时间:2010-10-11 】 【 字体:

从前两篇博文列举的材料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人们都把礼作正确的行为准则,人性化的国家制度,检验为政得失的标尺,这是先秦人本主义思潮确立以后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那么,这么先进的理念怎么会与吃人扯到一起去呢?其中的原因,除了吴虞等人的激进之外,还与另一场学术争论有关,这中间的过程,大家很少去深究。

大家知道,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是一个至今为人诟病的口号。但它并不是宋人凭空独创的东西,而是有其来源的。天理、人欲这一对概念,最早见于《礼记》的《乐记》篇:人化物也者,存天理而灭人欲者也。儒家认为,天理是公理,人欲是私念,两者是对立的。程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内心有天理,所以人懂得礼义廉耻,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人心中没有了天理,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然而,只要不是圣人,任何人的内心都是天理与私欲并存的,只是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罢了。程子认为,造成天理不明的主要原因是人欲的存在,因而主张彰显天道,用道德规范来节制私欲。但是,程子的态度比较偏激,认为天理与人欲形同水火、无法调和,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他的本意是希望损人欲以复天理,警示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排弃私欲,弘扬天理。遗憾的是,他把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推向了极端,并且把男女尊卑之序比作天理,把害怕饥饿寒冷比作人欲,要求人们禁绝私欲,尤其反对寡妇再嫁。按照这一理论,连人的生理欲求都成了私欲,都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种过于极端的理论,居然得到了包括朱熹在内的众多理学家的认同。

清初,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反理学的思潮,一些学者把明朝的灭亡的原因,归根为宋明学者成天空谈心性理气。清代学者戴震在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对宋明理学家的天理、人欲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天理就是自然,人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天理和人欲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存天理,灭人欲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成了忍而残杀之具。所以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家是以理杀人

平心而论,宋明理学盛行于当时,主要是在学术界,在实际生活的层面上,它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反对寡妇再嫁也没有成为法律,只要读一读明清的小说和史料就可以知道,明代的社会生活中的妇女,并没有因为宋明礼学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而受到特殊的压抑,实际生活的现状与宋明理学之间的距离是非常明显的。

与理学的境遇相反,礼学并没有受到清代学者的责难。由于满清在入关南下之初,曾经采用非常野蛮的手段强迫汉人薙发,在文化上认同他们,清人的这些举措,使得汉族知识分子痛心疾首,顾炎武一方面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一方面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来唤醒大众汉,还有一些学者用学习和研究礼学,甚至在生活种按照汉人的礼仪行事的方式,暗中对抗满清的文化。例如,山东济阳学者张尔岐,其父为清军所杀,所以终身不仕,而且抱定<仪礼>一书研究,母亲去世后,葬礼完全按照<仪礼>中的丧礼仪规来进行。所以,清代学者中,不仅没有指责汉族传统礼学的,而且传统礼学的地位远比宋明时代高,研究礼学成为热潮,研究<周礼><仪礼><礼记>的学者,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多。从清初的张尔岐开始,一直到清末的孙诒让、黄以周,大家辈出,名著迭现。乾隆年间,清政府甚至出面罗致学者修<周礼义疏><仪礼义疏><礼记义疏>,即所谓的<三礼义疏>。学术界对传统礼学的评价都非常之高,从来没有人说过以礼杀人的话。

吴虞等人把以理杀人偷偷改成了以礼杀人,轻轻一字的改动,似乎漫不经心,却把整个中华文明历史颠覆了!当年戴震批评理学家以理杀人,问题的边界是非常清楚的,主要集中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议题上,如果再扩大一点,也不过是宋明理学家。戴震从来就没有颠覆中国文化的企图,他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是学术性的。吴虞等人把矛头指向了礼,问题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礼的概念要比理大得多,我们曾经多次谈到过,它几乎包含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国家典制到行为方式,都在它的范围之内。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把礼否定了,就把儒家思想的体系彻底否定了,也就把整个中国文化否定了。我们读吴虞的文章,没有多少学术性,而是漫骂式的。在吴虞的笔下,几千年来,中国不仅杀人如麻,而且手段卑劣,越是讲仁义道德的人,就越是杀人狂。我们实在不知道,吴虞在放出如此重话的时候,是否认真地掂过它的份量,它的后果?

金耀基先生指出: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是批判传统,只看到传统中坏的或极坏的因素,认为非打倒传统不足以开启现代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批判精神是应该肯定的,在当代少有勇猛创新的气象。但它对中国文化的评估是片面性,以此并未能提供一条现代化的路向,盖在五四主流的思维架构下,导出全/盘/西/化的结论是有必然性的。吴虞等人的言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思想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信心已经崩溃。

不管怎么说,五四以来,知识界批判封建文化,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果说,吴虞等人把封建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骂倒,全部搞臭,他们的偏激,是矫枉而过正,那还有可以让人原谅的地方。在经历一个世纪之后,他们抛弃传统礼仪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经充分显露出来。如果今天有人还是停留在吴虞的那些话上,继续漫骂,全盘否定中华礼乐文化,那我们就没有一丝可以原谅他们的理由了。

 

(作者: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添加时间:2010-10-11  浏览次数:2139
 下一篇:礼乐文化漫谈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