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5日第二期(总第009期)
千年绝响陈旸《乐书》
——福州市广播电台、闽清县广电局联合采制的专题节目文稿
一、引子
2009年在福建省闽清县拉开序幕的“文化三宝”工程,让一个被《宋史》浓墨记载的文化学村——际上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重新走进大众视线,也让我们的目光穿越了千年岁月,与陈旸《乐书》相会。
闽清县推出的“文化三宝”工程,指的是当地浩瀚文化资源中最具特色的孔庙文化、礼乐文化和祠堂文化。而其中的“礼乐文化”,指的是同时诞生在该县际上村的陈氏兄弟,以及他俩的巨著《礼书》和《乐书》。北宋时期这两部巨著的诞生,代表着当时中国礼乐文化的最高峰。
在际上村尚存的诸多古迹中,村口潺潺溪流上的那座宋代石板桥,依然坚固。当年陈祥道、陈旸兄弟在此读书,为宽厚的石板桥留下厚重的历史,同时也留下了淡淡书香。这座闽清境内迄今最大的宋代石板桥,见证了《礼书》和《乐书》的诞生,也成全着后代学人的高山仰止。
陈祥道,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当年,王安石撰《论语注》而陈祥道作《论语全解》,这段历史让人依稀读懂了师生之间心灵的默契。
陈祥道因《礼书》而在京城名声鹊起,远在福建精通音律的胞弟陈旸,也在为编著一部音乐论著而埋首疾书。
如果说,陈祥道《礼书》与司马光的《书仪》、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宋代礼学最高境界,那么陈旸的《乐书》,则代表着当时“乐学”方面的最高成就。陈氏兄弟的著作同时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也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不仅如此,被尊为帝王祭坛的“北京天坛”,八位中国古代音乐名人的塑像被尊奉在此。陈旸,是其中的一位。
关于陈旸的《乐书》,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王耀华教授认为,它完全可以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音乐大百科全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乐书,是音乐方面的百科全书。它记录了当时的乐学、礼学、以及音乐美学、音乐伦理学和乐器,还有当时的音乐形态等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音乐状况。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它的学术价值跟历史价值都是很大的。】两千多年来,有关“乐”的著述——“乐书”和“乐记”,已成为我们研究礼乐文化的珍贵史籍,也是官修史书中《乐志》的重要补充。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研究员告诉我们, 《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儒家六部经典,但其中的《乐经》已消失于秦代战火。儒家“乐学”能留存至今的,只剩下宋代陈旸所著的《乐书》,因此弥足珍贵。【他钻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实践而且把它记载下来,写成一部二百卷的巨著,这个确实是非常不简单的。所以应该说从音乐文献学角度来看,它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我们在史料中还得知,作为音乐百科,陈旸《乐书》的问世要比西方第一部音乐百科——德国的《音乐辞典》早了600多年。
二、“际上”书香
自古被认为“蕞尔【zuìer,最耳】小邑”的闽清,一座小小的际上村同时诞生陈祥道、陈旸两位礼乐大家,这不能不让后人称奇。而穿越了“万山丛杂”的阻隔,身为宋代太学博士和礼部侍郎的陈旸,一部《乐书》震荡出的千年绝响,同样为人景仰。
群山遮蔽的际上村,溪水潺潺、鸟鸣声声。每逢节庆,这里百姓欣然演奏的古老“十番乐”,牵引出我们悠然绵长的怀古之思。就着古朴典雅的乐声,闽清县农机局副局长、县志办编修张德团说,陈旸的音乐启蒙很可能诞生于古朴的家乡音乐。【我们这里现在还留传着音乐,不单有十番器乐,还有一些打击乐“古板”、“狼羌”。这些东西现在还有,都是非常古老的。我想陈旸一定最先从这些音乐中得到一些启蒙,所以他的《乐书》里面都有这些乐器,都有这些乐器的图谱。】
一条草木掩映的宋代古驿道跃入我们的眼帘。据当地人说,际上村原先一座驿站紧挨着古驿道,周边分布不少饭馆和杂货店。附近稻田里时常挖出宋明时期大量的瓦砾和盆碗碎片,应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
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梅旺告诉我们,历经宋、元、明、清四朝代近千年的这条官道血脉一般联系着古时候的闽侯、永泰、古田、尤溪和南平等地,成为浙闽古道的交通要津。【根据我们现在这几年的考察、研究,当时这个地方是进京考试非常重要的一条古驿站,就是官道。所以在1000年前左右的那个年代,这里是一个比较繁华热闹的地方,各种信息都比较通畅,所以对文化的输入、发展、影响是不可分割的。】
有方志记载,闽北和闽南一带的举人每年赴京赶考,都是沿着这条古驿道,经闽候、古田、南平、建安、建阳,而后从浦城翻越仙霞岭抵达浙江临安。我们可以据此想象:闽清学子许将、郑性之等3位状元,以及刘绛、陈祥道、陈旸等132位进士,从这里步履匆匆走进了中国历史;无数的学人、商贾歇担宿夜、饮酒打尖,让际上小村流转出别样的尘世风情。
难怪朱熹在这条驿道附近的白岩山上题下了“八闽岳祖”,南宋宰相郑性之也在当地甲高岭慨然留下“甲高岭”的字迹;就连一向孤傲的南宋诗人张孝祥,也不辞路遥专程造访拜谒。小小际上村浸满文化人如此般的深意,的确少见。
虽然眼前的际上村已经久久沉默在历史深处,但我们似乎依然能从《宋史》记载的“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的佳话里,感受到际上的蔚然文风,品味出这里的浓浓书香。
三、千年绝响
陈旸《乐书》的价值究竟怎样?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品味它的千年绝响呢?
陈旸,诞生于公元1068年的闽清际上村,北宋绍圣元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音乐论著陈旸《乐书》,著成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共200卷。此书的前95卷摘录了《周礼》、 《仪礼》、《礼记》、《诗经》、《书经》、《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并加以训义,以阐述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后105卷论述了律吕五声、历代乐章,以及乐舞、杂乐和百戏,记述了前代和当代的民间音乐和各种乐器,并以图例说明。因为《乐书》几乎集纳了儒家学派全部的音乐论述,所以被历代乐学界尊为“至乐”。
对陈旸《乐书》研究颇丰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郑长铃博士说:【说到乐器,有540幅的乐器图和乐图,这个文献价值是很高的。因为这些(乐器)在很多地方都见不到,虽然说它的图不是准确测量,只是一种大致的概貌,但作为交流使用的文献资料,这也非常珍贵!】
著名音乐教育家王耀华教授也认为,古代史籍中极少见到陈旸《乐书》这样大量使用图像来说事明理,而在说明弓弦和打击乐器的具体形象方面,陈旸《乐书》更显示了独到之处。【无论是从乐器史还是乐器的形态形制方面,它都提供了很宝贵的资料。比方说“奚琴”,它是二胡的原称。它留下了当时宋代的形制,跟我们现在福建南音的形制有点相像。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跟宋代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还有像“尺八”。“尺八”当时规制是一尺八寸,我们福建南音的洞箫它也是一尺八寸的规制。这也是保留了宋代甚至唐代的形制上的特点。所以呢,这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料。】
2009年1O月,被喻为“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的泉州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耀华教授刚刚提到的南音乐器的“尺八”,在泉州也被叫做“洞箫”。
演奏家王大浩洞箫吹奏的南音名曲《梅花操》非常优美,非常典雅。他的身份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泉州民族乐团副团长。【通过南音的丝管,来表现梅花不怕严冬的气节和意境。它的旋律非常的流畅、非常的优美、非常的典雅。它特别能够代表南音的音乐风格。】
除了前面提到的“尺八”,福建南音代表性乐器还有被称作“二弦”的一种乐器。作为“活化石”,我们可以从唐代修建的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找到例证。这座宝殿顶部的木雕“飞天”手持的“二弦”,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南音“二弦”。可见,南音二弦确实称得上古老、珍贵,承载“文化遗产”的大任当属无愧。
音乐家、南音民族乐团副团长曾家阳说,在和陈旸《乐书》图例做了比较后可以发现,“二弦”的形制的确和唐、宋时期的奚琴几乎完全一致,很可能就是唐宋奚琴的遗制,为国内汉族地区所仅见。在翻开陈旸《乐书》影印本第二册的548页后,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秦汉琵琶本出于胡人弦鼗【xián táo,闲桃】之制圆体修颈如琵琶”。关于这句话的含义,曾家阳为我们作了这样的注解:【“秦汉琵琶本出于胡人弦鼗之制”。“胡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少数民族,北方的那个。“弦鼗之制,圆体修颈”:它这个音箱是圆的;“体修”就是修长,很长,颈部如琵琶。它这个描述的就是阮弦啊,秦汉琵琶就是现在我们还在用的叫阮弦。这个阮弦也是出于秦朝,奚琴也有这样的描述。】
其实,陈旸《乐书》记述的古老乐器不仅仅存在于南音。具有“活化石”价值的乐器还留存在福州民间的“十番乐”里。不少专家告诉我们,泉州南音与福州十番乐的价值之被人们广泛认定为“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与陈旸《乐书》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可以据此作出大胆假设:假如没有陈旸为后世留下的《乐书》,假如没有这部巨著为我们留下的丰富史料,南音被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恐怕要推迟很多年。
四、尾声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以礼修身”、“以乐治心”,表现了儒家很高的规范和教化功能。那么,作为礼乐文化的代表性著作,陈旸《乐书》追求和谐内质的思想,将会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千年绝响陈旸“乐书”》为您讲述。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乐”之间表现出十分精妙的关系——以礼修身、以乐治心,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保持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研究员为我们阐释了儒家文化中“礼”和“乐”的作用和关系。【儒家文化当中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因为我们的礼就是一种制度文化。我们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邻里相处和睦、家庭相处也能够做到和睦,那既要靠制度的规定,也要靠音乐文化或者诗歌文化(的教化)。】关于陈旸《乐书》在“礼乐文化”方面的价值,音乐教育家王耀华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他的理解。他说“礼”、“乐”互补的文化特征,其终极目标就是形成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以求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当时是“礼乐相依”。“礼”是它的最终目的,“乐”是它的一种形态;同时也要用“乐”来感化人心。所以当时他两兄弟在“礼乐”方面,对宋代礼乐的制度建设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我觉得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来说,它本身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文化建设内容。这个方面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郑长铃博士说,陈旸虽然处在封建社会步入衰微的宋代,但他对礼乐文化高度的崇敬之情,以及一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理想,成就了音乐巨著《陈旸乐书》,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其说他是一个音乐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试图用礼乐来治理国家的一个文人。是什么促使他写了鸿篇巨制?主要是因为他文人的社会责任。不管是陈旸还是陈祥道都是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承担的是社会良知这样一个重要的责任,所以“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忧其民”,他们的情怀都是很高的。他们不是为了一己之私,都是为了社会的发展更和谐。从这个角度讲,对当代是很有意义的,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大力提倡社会和谐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的思想精华具有开掘吸取的价值;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这是陈旸《乐书》留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注:(本专题节目在福州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2009年度福州市广播专题节目二等奖)
祥旸二先贤后人永缅怀
——庚寅年春祭(清明)祥旸二公活动
二0一0年四月五日(清明节),陈祥道、陈旸纪念堂一年一度的春祭活动如期举行,这种缅怀先贤的活动已成为闽清陈氏宗亲交往的纽带,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宗亲的亲情、友情而且让陈氏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陈祥道、陈旸这俩位了不起的祖先。参加春祭的宗亲七十余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爆竹声中向二公雕像敬献花篮,向二公行三鞠躬大礼,以寄托无限的哀思。
值得一提的是,旅马华侨诗巫陈氏公会副主席陈其祥宗亲专程从马来西亚赶回闽清参加这次清明春祭二公活动,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祭祀结束后,在龙岗美食城酒楼共进午餐,宗亲们欢聚一堂,共祝吾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长发其祥。
郑长铃博士参观二陈纪念堂
2月22日(正月初九)上午,春光明媚,天空格外晴朗。陈祥道、陈旸纪念堂迎来了一位贵客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博士。
郑长铃博士是研究陈旸《乐书》的专家。他曾撰写了《陈旸及其〈乐书〉研究》一书,并在2005年10月出版。全书22万字,是目前国内最全面介绍陈旸和《乐书》的一部书。郑长铃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画报社副主编、副社长,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学》编委。他著述丰厚,有关音乐方面的论文、评论达百万字,是国家文化部多个科研课题组的成员。曾参加文化部科研课题“陈旸《乐书》校注与研究”,负责“陈旸生平及其《乐书》著述背景研究”的论文撰写,参加《乐书》200卷的标点等工作。曾参加国家重点科研课题《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负责“音乐文化地理学”分科撰写任务。他还是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旋律音调系谱及其流变之综合研究”等课题组成员。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郑长铃博士是我省宁德人,今年回家过完春节要前往泉州参加闽南文化节,今天特地从福州来到闽清参观二陈纪念堂。这是他第二次来闽清,2004年他曾来对陈旸进行专题调研。
上午10点半,他走进纪念堂大厅,看见坐落在大厅里他所久仰的陈祥道、陈旸俩位先贤的汉白玉塑像,便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礼。他十分认真地参观了大厅玻璃橱柜里摆放的《礼书》、《乐书》,以及大厅两壁所布置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等。他十分高兴地说:“陈旸《乐书》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我们要认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弘扬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他告诉我们,陈旸《乐书》经过专家标点、整理,计划今年十月正式出版,在北京要举行首发式。在参观二楼演出厅时,看到舞台上摆放着仿古编钟,看到大厅周边墙壁上张贴着放大的《乐书》中的插图,他十分 感触地说:“你们能这么重视历史文化,很难得,很难得。你们要打好礼乐文化这张牌。”
参观结束,郑长铃博士与大家合影留念
陪同郑长铃博士参观的有闽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春芳、县文化馆馆长刘景锋,以及二陈研究会的部分会员。进午餐时,闽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子升特地来看望了郑长铃博士,感谢他为宣传闽清历史名人陈旸所作的工作。
下午2时,郑长铃博士结束在闽清的参观访问,前往泉州参加闽南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