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礼乐文化论坛第七期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本会刊物
礼乐文化论坛第七期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0-08-25 】 【 字体:

200951日第一期(总第007期)

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二陈”礼乐文化

    ——打造闽清文化“三宝”,弘扬礼乐文化座谈会在“二陈”纪念堂召开

 319日,闽清县委宣传部根据县委常委会的决定,在陈样道、陈旸纪念堂二层会议室召开“打造闽清文化三宝、弘扬礼乐文化座谈会”。

福建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黄忠钊教授到会指导,出席座谈会的县领导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子升,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孝贤,副县长华秀敏,县政协副主席黄忠岑。县宣传、文化、文联、旅游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部分成员共30多人参加会议。

 座谈会由郑子升部长主持,与会人员发言涌跃,畅所欲言,高度评价陈祥道和陈旸所著《礼书》和《乐书》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两部巨著在清代乾隆年间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时,分别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经部礼类及乐类。2008年《礼书》和《乐书》被国家文化部列为自先秦以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尤其是陈旸所著的《乐书》二百卷,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其成书之早,内容之丰富,为当今世界仅见,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保存了大量宋及宋以前的音乐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县委常委会做出“打造闽清文化三宝、弘扬礼乐文化”的决定,是十分正确及时的,特别是《礼书》《乐书》是陈祥道、陈旸兄弟留给闽清珍贵的文物古籍。通过大力弘扬礼乐文化,提升闽清文化旅游价值,促进闽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陈旸:梅邑“国祀”第一人

北京的天坛,对于国人来说,它作为北京的名胜景区几乎无人不晓,但要说在天坛的神乐署中“入祀”着宋代梅邑先贤陈旸,也许对于今天闽清家乡的人来说,还鲜为人知。

 天坛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它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之一。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神乐署是天坛五组主要建筑(祈谷殿、圜丘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之一,也是祭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署门、凝禧殿、显佑殿、朵殿、侧门、庑房等建筑组成。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称神乐观,1754年改称神乐署并沿用至今。神乐署隶属于礼部太常寺之下,是一处为满足皇家祭祀礼仪需要,专门负责教练舞生、乐生,演习祭祀礼乐的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进行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神乐观作为当时阜家专用的乐舞学府,其人员之盛、规模之宏大均令人赞叹。

 200511日,神乐署经过重新修缮,以“天坛神乐署——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的风貌向公众开放。开放后的神乐署结合其历史功用,以弘扬传播中华雅乐为宗旨,向游人广泛推介中国古代皇家音乐知识。

 进入神乐署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红色影壁。转过影壁,跨入神乐署院内,就是神乐署的正殿凝禧殿。大殿五开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庑殿顶,五彩斗拱,殿前有月台,非常宽广,这里依然留有昔日祭祀乐舞生演练时的站位,殿前竖有明弘治及清康熙年间修缮神乐署的碑记。如今,凝禧殿开辟成为中和韶乐展演区,专用于演奏雅乐。金碧辉煌的舞台,古香古色的氛围,在朴素而缓和、神圣而高雅的雅乐声中,仿佛时光回转,让人不禁回想到礼制森严的封建时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变得谨慎规矩起来。

 显佑殿内,现在布展为“中国古代音乐名人堂”,我县宋朝先贤陈旸与中国古代音乐名人伶伦、夔、伶州鸠、京房、祖孝孙、何承天、朱载堉的雕塑一起陈列其中,墙面以巨幅壁画相环绕,呈现出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大致历程。

 陈旸(10681128),北宋音乐理论家,字晋之,我县云龙乡际下村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陈旸赴京直接应试“制举”、“大科”,既由皇帝在通常例行科举考试之外,亲自主持选拔一至二名特殊人才的“制科”考试。陈旸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中式,一鸣惊人,成为在“两宋”三百多年间仅有的41名“以大科名世”者之一(其中就包括先于陈旸的苏东坡兄弟等)。更为难得的是,在41名“大科”得主中,陈旸是以仅有7名的“布衣”身份夺得桂冠的皎皎者之一(大多是进士及第后多年,再复中“制科”),得中后即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后又上《乐书》二百卷,迁太常丞,进驾部员外郎,为讲议司参详礼乐宫。历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终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

 陈旸精于乐律,留给历史的最大贡献是编著《乐书》200百卷。全书贯穿明备,记叙详尽,有音乐百科全书之称。因唐以来的乐书无传,故他的《乐书》是研究宋以前乐律乐器极有价值的典籍。自宋至元、明、清数百年间,与其兄编著的《礼书》一百五十卷并行于世,流芳久远。清乾隆年间《乐书》《礼书》均被收入《四库全书》。《乐书》共200卷,前95卷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有关音乐的文字,为之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乐器)、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代和当时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均有详尽说明。乐器图取自散佚少见的《唐乐图》、《乐法图》、《律书乐图》、《大周正乐》、景佑冯元《乐记》等,可谓当时音乐百科著作。

 陈旸主张乐以太虚为本,声音律吕以中声为本,而中声又以人心为本,认为古乐之发,中则利,过则淫。反对使用“五声”以外的高低音和变化音,为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是年,200卷《乐书》稿成,荐升太常丞,进驾部员外郎,为讲议司参讲礼乐官。崇宁二年(1103),《乐书》正式进献宫廷,进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政和初(1111),“坐言盐铁利”,忤旨夺职。政和三年 (1113)回闽。不久平反。卒后入祀乡贤祠。

 陈旸与伶伦、夔、伶州鸠、京房、何承天、祖孝孙、朱载堉这八位在中国古代传说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乐官的雕像祀供于天坛神乐署,足见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位置。                  

(陈世泽整理)

 

闽清陈氏族谱谱序

 中国族谱源远流长,始于西周,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谱牒之传,世代相沿,延绵不断,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谱牒文化。

 闽清陈氏编修新谱,就是古人所谓“敬宗尊祖,承先启后”之意义,进一步说,通过撰修新谱,达到尊重历史,发展历史,缅怀祖先,弘扬祖德,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增进联谊,共创未来,以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为目的。

 “树之有根其枝必繁,水之有源其流必长。”中国陈姓追根溯本,源于舜帝,天下共舜帝为陈姓的血缘亲祖、太始祖。陈胡公满是陈氏得姓、定姓的始祖。《史记·陈杞世家》记载:周武王克殷建立周朝,乃复求得虞舜后裔妫满,封满于陈,并将长女太姬嫁之。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故又称胡公满。陈国后为楚所灭,其裔孙陈完避难到齐,改姓田。传十世其后代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到十六世田建时,齐国为秦始皇所灭(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建第三子田轸奔楚为相,后封颍川侯,恢复陈姓,陈轸为颍川陈姓之始祖也。

 “千流万派同一源,千枝万叶共一根。”闽清陈氏枝繁叶茂,源发地皆归溯颍川光州固始一带,是颍川陈南徙入闽的部分。经晋唐颍川陈的大分徙,宋明清各宗支的大发祥,以及近代的大播迁,陈姓郡望遍及福建各地。陈姓裔孙所到之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生生不息。收进本谱的闽清全县不同派系的陈姓宗支有六支之多,他们的始祖先后于唐、宋、明、清年间迁入闽清,历经千百年来的分支、蕃衍、发展,枝繁叶茂,迁往县外、省外、国外的族亲不计其数。现有县内人口约45万余人,其中:漈上陈千郎公派系的人口约占全县陈姓总人数的90%;古灵陈派系和南阳陈派系约各占3%;其他派系约占4%,从而形成了“合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大族谱。

 闽清陈氏族谱记述着全县陈姓宗族的起源、演变、迁徙、繁衍、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家族生命史。透过本谱可以寻觅到闽清陈氏各派系先祖的来龙去脉,领略闽清陈氏宗族的荣辱兴衰,窥探闽清陈氏宗族的人文景观,纵览闽清陈氏宗族的历代名人。最让人引为自豪的是宋代古村漈上陈氏,在北宋治平至南宋咸淳二百余年间出了三十一位进士,“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名誉千秋。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梅溪千古俩先生”的宋进士著有《礼书》一百五十卷的理学家陈祥道、宋进士著有《乐书》二百卷的音乐理论家陈旸俩兄弟。又如:南宋与秦桧抗争的陈刚中,明代向皇帝苦谏的陈良鼎,清代武进士陈吉臣,以及现当代(按出仕时间先后分)有军中将领陈兆丰和陈永强,有极高学术成就的厦门大学教授陈在正和陈守文,乒乓球女子世界冠军陈子荷等都是从闽清陈氏宗亲中走出来的杰出代表人物。

 兹谱面世,可喜可贺,梅邑陈氏族亲务必珍藏,世代相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以世系而疏远,应重同源同根出,敦睦友爱,奋发进取,为族争荣,为国争光,共铸中华辉煌,构建和谐社会,乃吾辈所厚望。谨以为序。

陈家骅

200812

(作者陈家骅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添加时间:2010-08-25  浏览次数:4571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