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塔庄镇七都下洋陈氏族人系入闽始祖千郎公第28代裔孙廷和公的后代。清朝初年,廷和公由永泰迁至下洋定居。
下洋祠堂主体建于清光绪丙戌的(1886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1921年由代恭、永久、永浩等人为首重修。1946年起由永珠、昌其、克银、昌松等人又第二次扩建下落及前后围墙。占地面积扩大到420平方米。1990年由友郎、昌德、克岑、克发、庆昌等人组织第三次修膳,并选举了以庆锋为会长的祠堂管理委员会。2001年正月初八举行“祠堂修膳暨族谱续成”庆典大会,有宗亲、宾客三百多人参加,盛况空前。
祠堂建筑乃土木结构,四扇三间,中间为大堂,边扇为风火墙。下落设四米宽凹形边廊正门为虎头门。值得一提的是下落回照廊上的大梁是一根15米长的杉木横跨廊上的。据说当时是在30多里远的永泰县山区购买,由30多人花三天时间才抬回来的。正座廊沿条石每块均是4米长80厘米宽,也是从10多里外运来加工的。这在百年前的交通条件,其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宗祠原名“时思堂”。建祠以来,陈家子孙时常思念祖宗的创业功德,同时通过宗族集体的凝聚力,使下洋上百亩森林三百年来一直保持树茂林葱。
旧社会,祠堂在组织族人反抗压迫剥削斗争中也起一定作用。“下洋打知县”就是一段出名的历史故事。清朝末年,因契税负担太重,下洋村民与县官发生纠纷,县杨太爷亲自带员下来镇压,村民群起反抗,用高梁杆打得县老爷狼狈而逃。随后他即向省府诬告下洋村民抗税,族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反诉。后经查实属县官敲诈勒索,为此县老爷罢官为民,于沙县洋口放牛。
祠堂在调解族人纠纷,组织兴修道路、水利、车碓等公共事业都起了重要作用。祠堂因坐落于七都中心,解放后曾是秀龙乡乡政府,黎濂供销社所在地。如今则是老人活动的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