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池园古灵陈氏宗祠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池园古灵陈氏宗祠
【 来源: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 【 发布时间:2010-08-19 】 【 字体:

池园古灵陈氏宗祠

  古灵陈氏支祠座落于闽清县池园镇池园村,占地面积约1092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主体为土木结构,造型美观、气势雄伟,支祠后有芝山依托,前有芝水相临,面与林峰遥望,有池园胜景之美称。

  古灵陈氏系长乐市玉田镇东渡村古灵陈氏派系(入闽古灵陈氏十九世为东渡始祖)。于清康熙年间(1678年)迁入闽清十一都(池园),迄今已有三百余载。第二十七世孙德和公为入梅池园始祖,即池园古灵陈氏一世,人口近千人。

  始祖迁入池园后,选定吉地,创基立业。于康熙丙子年即建大型木结构的祖厝(大厝陈)一座,后各房又陆续营建五座大厝。在开辟田园、植树造林、种茶种果的同时还注意发展商品经济,开设各类店铺和大小作坊等二十余间。农商的发达为家族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祖厝大厝陈前的芝溪北岸,摩刻有“古灵陈家村”显目标志。陈氏家族三百多年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文习武、贤才辈出。科举时代就有一门“文武双举人”。据县志载:“陈绥之、字尹安、邑人,少倜傥不群,善属文、中道光乙未科第七名举人”。陈龙标,字尹就,中道光戌子科第二十九名武举人(原件捷报一匾犹存),后任松溪县千总。如今陈氏学子、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才辈出,担任各阶层领导大有人在。

  “宗祠享祀、子孙保之”陈氏家族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使祖先有长久的安灵之所。1938年在族长和各房长的倡议下,发挥族亲的作用,群策群力建成土木结构的宗祠一座(即现在的支祠)。1947年又进行全面装修。屋脊和边墙翘拱专请双班名师分左右比武艺术施工,装璜设计大方典雅,拱墙内外彩绘逼真,翘拱造型美观雄伟。解放后宗祠曾一度被池园大队(村)作为办公场所。l993年5月,砂劳越诗巫颍川陈氏公会致函闽清县政府,请求归还宗祠,幸速之得以实现。但因年久失修,屋面渗漏,灰面剥落,有识者积极建议重修宗祠,并得举族一至赞同。1993年8月即成立重修董事会至l996年9月完成,历时三年,耗资l5万元。并由书法名家书写楹联10余幅,正厅神龛正上方悬挂“理学名宗”巨幅鎏金牌匾一面,前上方布设“德和堂”、“同气连枝”、“颍川世宝,三面金字牌匾,两旁侧厅悬挂“亚魁”、“武魁”牌匾。道光八年十月所制武举人木质“捷报”一面,系原件刷新,实为少见的文物。l996年9月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仪式,有关领导、部门、宗亲和各界人士贵宾等五百多人参加,场面壮观感人。如今支祠集祭祀、纪念、瞻仰和娱乐于一体。使支祠发挥继承祖德,振兴族风,团结宗亲的重要作用。

添加时间:2010-08-19  浏览次数:2924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