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池园镇柯洋村陈厝垅陈氏支祠座落在海拔600多米的柯洋山上。支祠主体由陈子运(陈贤良21世孙)于清康熙初年起建。坐戌向辰。原为大七柱八扇厝,厅高廊阔,通风好,采光强。1936年、1992年在保持主体原貌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二次重修。支祠虽不大,但历史悠久,至今有300多年,深色瓦蓝灰墙,燕尾脊,简朴大方,装饰并不豪华,但虎头门、马头墙石板廊,土木结构是传统的明清建筑。
本支祠陈氏先祖千郎公由河南固始县承王审知入闽卜居省南大义。其子陈柄迁至闽清云龙际上。传至六世陈旸(即陈贤良)曾为北宋礼部侍郎。因“言盐铁利”忤逆宋微宗赵佶。贤良孙文华“防天威不测”避居尤邑奎峰。又经十代汝禄于明永乐年间迁至柯洋。再传九代至子运于清康熙初年定居柯洋陈厝垅。发展至今有1600多人。近年来为寻求新的发展,大部分宗亲已迁居到池园、白中、坂东、云龙、梅城等地,也有迁居至福州、厦门、南平、邵武、永安、上海、北京等府城县市去,或务工或经商或从政等。也有少部分到海外寻求发展,真是“瓜瓞绵绵,散居九州”。
柯洋陈厝垅山川毓秀,风气悠钟,民风纯朴,崇尚教育。清末光绪年间,当时人丁不足二百,就设馆劝学,二十世纪四十、五十年代,支祠辟为公立小学,为山村培养人才打下基础。原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守文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曾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多次应聘到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讲学。被英、美等国收入《世界名人录》。陈长记,福建光学仪器厂总工程师,福建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样获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在他们带动下,山村学子刻苦学习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现时具有大专文凭的有140多人,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为建设祖国而努力,也为“陈氏支祠”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