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礼乐千秋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者论述
礼乐千秋
【 来源:礼乐同辉 】 【 发布时间:2010-07-31 】 【 字体:
 

  中国历史上近二千多年时间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由于孔子提倡礼乐,并将之上升为治国的理论,所以二千多年来的历朝统治者,只要社会上没有大动荡、大混乱的局面,至少表面上总是要标榜礼乐,以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是“奉天承运”的。礼乐既与国运绑在了一起,“乐”自然就成为儒家的一门主修课了。儒家有所谓“六艺”,这个“六艺”不管是六门必修课(礼、乐、射、御、书、数)也好,是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好,“乐”都是其中不可缺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把“乐”的地位抬得这么高的,恐怕仅此一家而己。这也构成了中国的一大历史特色。随之而来的必然就是论“乐”的著作的涌现,自先秦公孙尼子著《乐记》始,直至清代,站在儒家立场上专门论“乐”的著作,有案可查的就不少。其名称则大都学太史公,叫做《乐书》(古时“记”、“书”同义,《乐书》与《乐记》同)。以今天科学的跟光来加以审视,它们都是很可宝贵的历史文献,是官修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清史稿》)中各种《乐志》的重要补充。但是很可惜,这许多《乐书》几乎都在改朝换代的内乱和外族入侵的外患中失传了。其中硕果仅存的,则要数宋代陈旸的一大部《乐书》。这简直可以称得起是一大奇迹!陈旸《乐书》卷帙浩繁,达二百卷之数。要躲过自宋末直至日本侵略者的无数次兵火,外加各种自然灾害和收藏者的沉论败落,总而言之,自然和人为的,有意和无意的破坏,从而完好地传存至今,你能不说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吗!

  既然是仅存的宝贝,似乎理该受到珍视,充分发挥其珍贵历史文献的作用了吧?却又不!它的命运仍然是“束之高阁”。中国历史上没有公共图书馆,一批批图书除了皇室私藏,民间大都集中在一些爱书的私家,那些放置书籍的建筑则称为“藏书楼”。为什么不叫“读书楼”而叫“藏书楼”呢?这“藏书楼”三字真正妙不可言,一下子就道破了底蕴:书籍在这里只是“收藏品”,和古董之类一样;至于阅读,一般并不算在它的帐上。所以中国的古籍虽多,但即使是在当时,它们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施加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而陈旸《乐书》则更进一步,在从“藏书楼”进入图书馆之后,它的命运也没有改变多少;很少有目光停留在它的身上。这么一看就不难发现,郑长铃先生的这本新著《陈旸及其(乐书)研究》的出版,确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它打破了学术界数百年来对于陈旸《乐书》的极不正常的沉寂,唤起今人对这一部集大成古籍的重新审视和重视。

  作者充分利用了与陈旸属“大同乡”的地利优势,深入陈旸故里,挖掘陈旸的生平细节,使几百年间仅在陈旸家乡流传,且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陈旸生平事迹得以现代文献形态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这于学术,应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检阅陈旸《乐书》,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国二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儒家的艺术观、音乐思想。即使历代《乐书》基本失传,我们也不难通过陈旸《乐书》的章节安排和内容而略知它们的大概面貌,虽然具体细节存在着一些时代差异。就这点而言,陈旸《乐书》是一个可供学者们解剖、分析、研究的典型,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株完整的标本。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一标本,并对之作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是难能的。当然,面对这二百卷庞然大物,以一人之力,短促之时,要求毕其功于一役,也是一种奢望。换言之,这不但需要群体的力量,而且要有时代的专注。但是本书为此带了个好头,也是十分重要,因而功不可没的。相信在此之后,这一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不受今人观念所囿,不在“知其然”的浅显层面上多作停留,而更加历史地观察、分析陈旸其人及其《乐书》,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及其“必然”,乃至剥出其所具有的“真理性”,足以让社会有所继承,给后人以有益的启迪。这自然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大的目光、气度和魄力!长铃先生的大作即将付梓,嘱为之序。欣喜陈旸《乐书》得人闻问,因此借题发挥,拉杂而言,以贺本书出版,兼寄微末期望,谫陋至极,岂敢言序。(本文题目系编者所加)

  (冯洁轩教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科研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添加时间:2010-07-31  浏览次数:1924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