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陈祥道与陈旸的故乡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者论述
陈祥道与陈旸的故乡
【 来源:礼乐同辉 】 【 发布时间:2010-07-31 】 【 字体:

  沿云龙乡政府所在地通往南部山区的公路前行,海拔渐次升高,行至5公里有一处两山夹峙的小溪,溪旁的山崖上,古老的樟、松、枫、椿及云杉,蓊蓊郁郁,遮天蔽地,跨溪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下流水潺潺,岭似尘外仙境。这就是漈上村村口。漈上村就是在北宋出过陈祥道、陈旸五兄弟“五子四登科”,“一门九进士”的乡村。

  陈旸(1068—1128),字晋之,绍圣元年(1094年),应“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得制科第一。北宋理学家,我国著名音乐家。陈祥道,为旸之仲兄,生卒年不祥,宋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终秘书省正字。著有《礼书》150卷。北宋理学家。

  南宋爱国诗人,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状元张孝祥与陈祥道、陈旸的侄子陈和中为同年进士,是知交。他曾应和中之邀,特意风尘仆仆造访陈祥道、陈旸两先生故乡。他深有感触地在村口凤凰山下崖壁山刻上“起傅岩”三个大字,附近原有陈祥道题刻的“龙首岗”三个大字。刻字的村口就是陈旸兄弟辟圃植梅读书的地方。张孝祥还留诗一首:“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张孝祥还特意建一座凤凰亭纪念。

  题诗与“起傅岩”摩崖题刻都将陈旸比做殷商时代的名相傅说。傅说原在山西省平陆县傅岩这个地方当版筑工。后来殷高宗武丁不拘一格用人才,将傅说破格重用。傅说善于治理政事,武丁将其比着和羹调味的高手。与傅说相似,陈旸兄弟也是起于陇亩,出身清贫,然而高才终为朝廷所用。陈旸在绍圣元年(1094年)应“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考试,得制科第一,所以张的诗中有“千花圃内独为魁”之句。

  陈旸呕心沥血十年编撰《乐书》200卷。该书征引浩博,内容丰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前95卷摘录自《尚书》、《春秋》、《诗经》、《周易》、《孝经》、《论语》、《孟子》、《周礼》、《仪礼》、《礼记》等诸书有关音乐的文字,为之训义,阐明儒家音乐思想。后96至200卷,则论述律器五声,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优伶等。

  他的思想既传统又为新事物所吸引,充满矛盾。在其《进书表》及《乐书序》中,表达了正统的偏于保守的儒家音乐观点:以五声——宫、商、角、徵、羽为正音,用宫音和黄钟比附君王,反对运用变宫、变徵和一个八度以上更高的音。他对于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及外国音乐也持排斥的观点。然而《乐书》又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俗部”、“胡部”的音乐和乐器。乐器还都有绘图和说明。这是此书最有价值、弥足珍贵的部分,因为许多失传的乐器可在此书中找到最早的记载。这确实耐人寻味。

  《乐书》所记录的许多古代乐曲和乐器现在已失传了。有趣的是,在福建南曲、福州十番、禅和曲、闽剧乐队、莆仙文十番等却保留着许多全国他处已失传的乐曲和乐器。《乐书》能为此提供渊源依据。如《乐书》记述的筚栗,在福州十番、闽剧乐队仍在使用,仍叫“头管”。再如《乐书》所录腰鼓,即长鼓,又叫细腰鼓,现只存在于朝鲜族中,福州也保存下来,叫“狼帐”……这正体现了闽地化石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古乐曲、古乐器。

  陈旸对中国文化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大家知道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释指佛教,佛教有一部《大藏经》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集,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我国第一部官刻的《大藏经》是宋太祖在开宝四年(971年),诏令成都开雕,刻版又运至汴京印刷,此藏经叫《开宝藏》,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由于卷帙浩瀚,所印不多,民间难于见到,无法普及,于是就出现了民间私自募资刻印。陈旸首先就到福州东禅寺,劝刻藏经。他与寺院募集大量资金,雕板工程浩大,雕板有10多万块,足见陈旸所耗心力之巨。这部藏经叫《崇宁万寿藏》,成了我国第一部由民间私刻的藏经。下面谈谈陈祥道:

  中国儒家知识分子都认定理想的社会,就是以礼乐作为治理天下之本,而不主张陈祥道的《礼书•序》之说:“先王之治,以礼为本。”这也是他发奋著《礼书》的动力。他“发愤二十年,著成《礼书》总一百五十卷。”

  广义的礼是指古代的典章制度。狭义的礼,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古代最著名的礼典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简称三礼。内容丰富,包涵儒家的人生哲学、对社会的见解、政治理想、构想,特别是礼治思想。儒家讲礼不光讲礼的外在仪节,更注意讲求礼的质,就是各种浓缩的规范,如仁义、慈孝、忠敬等等。这种质对社会生活具有制约作用,并构成古代伦理学的核心,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因而陈祥道著《礼书》对传统文化是有贡献的。范祖禹评此书说:“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

  总之陈旸、陈祥道在继承传统儒学、为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构建当时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在礼、乐方面的论著都做出了成绩。因而在漈上村,他们的故居,朱熹曾题联句:“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

  在漈上村,我们既感受到化石文化,也感受到陈祥道、陈旸俩兄弟继承传统儒学的同时,在构建闽地之理学文化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村口崖壁不但有张孝祥(字安国)的题诗,也有宋朝闽清诗人萧德藻的诗刻,可惜字迹已漫漶不清。萧德藻(字千岩,另东夫)是可以和南宋大诗人范成大、尤袤、陆游、杨万里比看的大诗人。杨万里就说:“近世诗人若范石湖之清新,尤梁溪之平淡。陆放翁之敷腴,萧千岩之工致,皆余之所畏者。”尤袤也说:“近世文世喜宗江西、温润有如范致能者乎?痛快有如杨廷秀者乎?高古如萧东夫乎?俊逸如陆务观乎?是皆自出机杼,坛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这都说明萧德藻是与四大家齐名的大诗人,南宋诗坛应是五大家。

  可惜萧德藻的诗流传不多。刘老庄的《后村诗话》中,摘有若干佳句。我们不妨也摘一二句欣赏一下:

  “稚子推窗窥过雁,数峰乘隙人两窗。”“秋阳直为田家计,烧得渔村一抹红。”这里的“窥”、“乘隙”、“直为”、“烧”等字均用得妙,真是字字锤炼。用拟人化手法,借景传情,十分工致。

  由此,我们难道不能认为,萧德藻的诗歌是闽地文艺精彩文化的珠玉吗?

  (作者:曾意丹,系原福州市文物局局长)

添加时间:2010-07-31  浏览次数:1933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