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有“礼义之邦”称誉,历代历朝相当重视礼乐教化与礼制建设,“礼”是儒学体系中的关键核心内容之一。《论语•季氏》载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每个王朝的建立,为巩同政权,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都要物色一些精通于礼学的专家来制定一整套礼仪。赵宋王朝是在经历了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割据混乱局面之后建立起来的。五代时期,封建工朝急遽更迭,半个多世纪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地方割据之十国政权与中原政权无异,为争夺帝位,武人争雄,子弑其父者有之,臣弑其君者有之,兄弟相残者更有之。当时一般文臣士大夫“享人之禄,任人之同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仕卷》序)士大夫穷廉鲜耻,毫无君臣之义。对此,欧阳修发出“可胜叹哉!可胜叹哉!”的无限感慨。《宋史•礼志》卷首载,“五代之衰亡甚矣,其礼文仪注往往多草创,不能备一代之典。”
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历史教训,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另方面复兴儒学,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着手重整伦理纲常,恢复并发展封建伦理秩序,重建礼制。太常寺博十聂崇义上三礼图,并因考正“三礼”(《仪礼》、《周礼》、《礼记》),受到嘉奖。北宋后期的陈祥道,为进一步完善礼制,弘扬“礼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祥道,字佑之(《宋史》字用之),是著名礼乐理论家陈旸(字晋之)之兄。他少年勤奋读书,潜心研学,23岁中进士,名列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许安世榜,同榜登进士有郑夹及王安石之子王雱。(见梁克家《三山志》卷第二十六《人物类一》;《王荆公年谱考略》卷十二)历官国子监直讲,迁太学博十。宋哲宗元祐七年(2092年),他以所撰《仪礼注解》及所著《礼书》上于朝廷。当时朝廷重臣范祖禹对陈祥道的学问十分赏识和赞佩,认为陈祥道对《仪礼》的诠释和所撰的《礼书》的考据十分详备,“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因此,他建议将陈祥道的著述交付掌管宫廷礼仪的太常寺讨论。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嘉佑进士,其才能与学识深得王安石器重,曾协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陈祥道的《仪礼》注解计三十二卷,范祖禹认为“仪礼为书,其文难读,其义难知,学者罕能潜心,故为之传注者甚少。祥道深于礼法,凡二十年乃成此书,先王法变如指诸掌。”《仪礼》原称《礼》,汉代人称《士礼》,又叫《礼经》,到了晋代称《仪礼》。《仪礼》十七篇,全是礼仪的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士冠礼、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年馈食礼、有司彻。《礼》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是孔子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加以整理记录的。孔子是礼学大家,并把《礼》作为传授弟子的一项重要课程。《仪礼》在中国古籍中属于枯燥难读的一种书,东汉学者郑玄作《仪礼注》,唐贾公彦作《仪礼义疏》,有助于此书的广泛传习。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仪礼》十七篇所记述的礼仪制度,不可能满足后世统治者的需要,各朝仪节礼典的制度就要在《仪礼》的基础上加以踵事增华。陈祥道的《仪礼注解》是在前人基础上经过长年累月潜心研究,作出进一步的考释。陈祥道认为“隆礼兴乐,圣人之极功;穷经著书,儒者之本务。”(陈祥道《进礼书表》)他所撰《礼书》一百五十卷,当是其从年青开始倾心研读“三礼”尤其是研究《礼记》的学术成果。《礼记》原是《仪礼》的从属性资料,内容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意义,“记”是对作为经文《仪礼》的解释,说明和补充。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相传为两汉戴圣编纂,亦称《小戴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资料。东晋大学者郑玄作《礼记注》,唐代孔颖达作《礼记正义》。《仪礼》的记载单调乏味,文字又难读难解,而《礼记》记载许多与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又详尽地论述了各个典礼的意义,宣扬了儒家的礼治文化,《礼记》中不少专篇是探讨制礼之深义,是研究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依据。随历史发展,《礼记》的地位亦愈显重要,列为儒家经书。陈祥道学识渊博,勤于思考,他的学术思想深受王安石的影响。王安石认为“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首一)于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辨论辄数自言,众不能诎。”(同上)陈祥道所撰《礼书》,其旨多依据王安石之新经义,对“三礼”加以认真考据辨正和诠释,不苟同于前人的见解,其书多掊击郑学(指郑玄对“三礼”的注解)。南宋著名藏书家陈振孙(号直斋,浙江安吉人,历官至宝章阁侍制,编有《直斋书录解题》,为宋代有名的提要目录)称“其论辩精博,间以绘画。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阙。”李薦(1059—1109)字方叔,华州人,著名文学家,为文喜论古今治乱,晁公武,字子止,巨野人,南宋著名藏书家,编有《郡斋读书志》,为宋代有名的提要目录。他们均评价祥道“其礼学通博,一时少及。”陈祥道博闻强记,通晓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得到朝廷的赏识,不久除秘书省正学兼馆阁校勘,朝廷的有关重大礼仪典则多咨询于他。他认为良好的礼制建立和施行,要君臣上下一起来加以维护,他说:“由汉以来千有余载,其间欲起礼法于上者非一君,欲成礼法于下者非一臣。有是君而下不足副之,则礼道终不明;有是臣而上不能任之,则礼事终不行。此庞政薄俗所以继作者。”
元祐八年,陈祥道就大朝会礼仪问题提出改革意见,认为“贵人贱马”的原则,古今相同,要改变朝觐时御马立于丹墀之上,而特进以下官员立于庭,人居于马之下的状况,才能体现尊重贤才体恤群臣之意。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也得到群臣的赞誉。
祥道一生任宦27年,由于当时政局变动频繁和家庭原因,宦海浮沉,其经历颇为曲折坎坷,只是到他生命终将结束时,朝廷才任他为太常博士,又特进为宣义郎,赐绯衣。按宋官员服制,文武官员九品以上服绿,五品以上服绯,三品以上服紫。赐绯衣算是朝廷对他的恩宠和安慰。但陈祥道一生的最大成就在于苦心钻研儒家经书,撰写了除上述《仪礼注解》、《礼书》这两部著作之外,尚有《周礼纂图》二十卷,《考工解》、《礼记讲义》二十四卷,《论语全解》十卷。其诠释《论语》亦于礼制最为详晰。《礼书》不仅得到同时代学者的赞誉,亦为后世学者所重视,清乾隆年间将其收入《四库全书》中。
陈祥道的治学精神和品德风范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其弟陈旸乃至后代产生很大影响。陈旸于崇宁初年(1102年)效法其兄,以所编纂《乐书》200卷上表朝廷,礼部侍郎赵挺之重提十年前其兄祥道进《礼书》故事,遂使后来陈氏兄弟的礼、乐二书并行于世。《乐书》亦收入《四库全书》中。此书一至九十五卷主要引“三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行诠释,九十六卷至二百卷专论律器本义。
民国《闽清县志》艺文志称:陈佑之兄弟竞爽礼乐,蔚然成书,可谓实大声宏,传世不朽。
(作者:陈锦谷,系福州市社科院原历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