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陈旸及宋代贤良科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习研究
陈旸及宋代贤良科
【 来源:礼乐同辉 】 【 发布时间:2010-07-31 】 【 字体:

  陈旸(1086—1128),又名旸道。系宋时闽清县二都宣政里漈上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该科简称“贤良科”,亦称“制科”,故后世人称陈旸为“陈贤良”。宋《三山志》卷九载:“绍圣二年,祝圣为宰,陈公旸初擢制科第一以归,邑人又新其学,作堂以祀其兄馆阁校勘祥道。”陈旸中制科进十后,累官顺昌军节度推宫,太学博十,秘书省正字,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著《乐书》二百卷,与其兄祥道著《礼书》一百五十卷,至清代双双入编钦定《四库全书》。

  陈旸五兄弟中四位登进士,加上子侄两代七位登进士。其侄陈刚中官至四品,因与卖国贼奸相秦桧相逆被贬官,班列忠臣,宋时县里为他立“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牌坊。立坊后又出两名进士,其中一名为一甲第三名探花。故陈门九进士、旸举“贤良”、“礼乐”双巨著都对地方及中国历史产生惊世骇俗的深远影响。陈旸、陈祥道及其“礼乐文化”的历史地位是非常独特与突出的。郑长铃博士在《陈旸及其乐书研究》专著中引用著名史学家工世襄先生评价:“陈旸《乐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陈旸从“幼侍四书五经读”至“欲将深浅试科场”的成长过程,得到家庭特别是其兄祥道的深刻影响。其兄弟都曾在梅城“龙江书院”受学过,其兄祥道“博览群书,深研礼法百籍”,先其30多年登进十,任国子监直讲,并著《礼书》150卷,嘱咐旸道“礼乐者,治道之急务,帝王之极功,缺一不可也。”勉励其弟勤读苦练,续著《乐书》。陈旸登科之前,已是闾里注目的德才兼备的人才,19岁中秀才,27岁登“贤良科”进士。入士后,继续勤政勤学,广泛收集资料,既当官又当学者,极力打造“儒士”身份,终不负兄命,著成《乐书》200卷。陈当官之后,始终以清正廉洁律己,站在忠臣一边,与当朝的奸相蔡京相左,“以盐铁利忤旨夺职,”一度被“放归”,甚至举家为“防不测,避地入尤”,而散落他乡。《乐书》和《礼书》虽然在当时忠臣拥护,因奸臣当道,圣上不尊儒而信道术,所以当朝无法出版和推行。陈旸及其兄弟子侄尽出才子、清官、学者、忠臣,近千年以来,风范世人,荣耀梓里,真是难能可贵。

  陈旸得中的“贤良科”在封建科举制度中有何特别之处呢?根据史书记载,宋代承唐制,正常是“三年一大比”;而贤良制科是不定期的,根据国朝需要选取特别突出的人才而举行。据《宋登科记》载:北宋170年,共录进十二万二千余人,而制科录取的仅39人,尚不及进士总数的五百分之一。然39人中有9人位至宰辅、6人官至翰林学士。观宋代历试贤良,录取者均系文学博异之士,可谓上选……中选之后,不十年得高爵美官,所以士人多羡慕此科,虽已考中进十,也来应诏贤良方正的考选。

  举贤良制科选诏,虽然下至布衣上至进十都可以应诏赴试,但有严格的规定:①必须有清廉在职职务达侍郎级以上的三位官员荐举;②被举荐者应为才德俱高的君子,布衣应是乡试及格者,府州僚官参军,各路使司之判官,各县丞主簿等必须任满三考的,边防官要任满回籍者,方可为举荐对象。③得到举荐后,第一步是“进辞业两制看详”,即上交策论五十首,分为十卷。由中书后省和学士院的朝廷命官审查;分为上、中、下三等,这一关不及格者(下等)一般都达一半。④及格者报告朝廷,择日阁试。由中书省或秘阁试六论,每论限五百字,计三千字,一日内完成。阁试分五等,一二特优等从来虚设,三为上等。四为中等,五为下等,第四等以上有资格召赴殿试。宋宰相苏颂批评说:“程式太严,取人太窄”。贤良方正科中选者比进士登科难十倍。据郑长铃先生在其专著中查考了大量资料得知,南北宋共举贤良科试49次,层层筛选至阁试淘汰后,御前殿试的仅22次,殿试中还有两次无人及格者。与陈旸同科阁试六论及格三等者计四人,其他三人均为进十,已任朝野官员。待殿试时三等二名赵天启“因极犴妄”而被特旨黜之。实录三等(即上等)三名为:“节度推官、州学教授张咸,右通宜郎吴俦,布衣陈旸。”后来《宋史》有立传者仅陈旸。由此可见,陈旸27岁举贤良方正科殿试通过实属不易。没有十年寒窗磨穿铁砚的勤读苦练,怎能通过如此多层严格的制科考试?

  (作者:郑亨光,系《闽清县志》副主编、“二陈”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添加时间:2010-07-31  浏览次数:2384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