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习研究
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
【 来源:礼乐同辉 】 【 发布时间:2010-07-31 】 【 字体:

  陈旸(1068—1128),字晋之。福建闽清县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漈上村)人。精于乐律。北宋绍圣元年(1094),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后世称为陈贤良,累官顺昌军节度推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

  据《尤溪奎峰陈氏族谱》载,陈旸的著述有:《论语句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讲义》十卷,《北郊礼典》三十卷,《乐书》二百卷。

《乐书》简介

  《乐书》二百卷,第一至九十五卷摘录《诗》、《礼》、《书》、《春秋》、《易》、《孝经》、《孟子》等古代经传中有关音乐的记述文字,予以训义诠释;第九十六至二百卷论述五声十二律、后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优伶等,并记述各种乐器,附乐图论。其书于雅俗音器歌舞,下及民间杂戏,无不备载。《乐书》成书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将《乐书》二百卷置入音乐类:“秘书省正字三山陈旸晋之撰。建中靖国元年进之。为《礼书》陈祥道者,其兄也。其书雅、俗、胡部音器、歌舞,下及优伶、杂戏,无不备载。博则博矣,未免于芜秽也。”《四库书目》著录经部。《乐书》是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它的编著者陈旸,成为我国宋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陈旸在音阶、音域方面的观点是:“五声十二律,乐之正也。二变四清,乐之蠹也。二变以变宫为君。太簇、大吕、夹钟,或可分也,而黄钟不可分。岂古人所谓尊无二上之旨哉?”主张以宫、商、角、徵、羽五声为正音,同君、臣、民、事、物联系在一起,以五声中的宫声和十二律中的黄钟,代表皇帝。反对运用十二律中的阳律蕤蒙(变徵)、阴律应钟(变宫)和本声之高字宫清、商清、角清、徵清。认为十二律中代表皇帝的黄钟不可分;太簇、大吕或许是可分的。

  尽管陈旸主张“勿用夷以乱华,网俾哇而害雅”。反对吸收外来音乐,反对民间音乐,但在他的《乐书》中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俗部”和“胡部”的音乐,对许多“俗部”和“胡部”的乐器作了最早的绘图记载说明。尤其是对于福建的民间乐器和音乐,作了更为详尽的记载。

  前人对于《乐书》的评价,褒贬互见,有的认为“其书雅俗胡部,音乐歌舞,下及优伶杂戏,无不备载,博则博矣,而未免于芜也。”有的认为“[《乐书》]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各种乐图论所图古今乐器形式,既未明其所本,亦未详其何以为此,则恐其以意为之矣。……而《四库书目》著录经部,次于《皇佑新乐图记》后,固以此为辨律吕,明雅乐也。”

《琴声经纬》

  作为著名音乐理论家,陈旸精通十二音律,尤其精于古琴演奏技艺。他认为琴声以宫、商、角、徵、羽五声为经声,以黄钟、大吕、闰晖以上十三声为纬声。下列24种声为从声:

  1.风雅声2.阴阳声3.武成声4.吟咏声5.谈话声6.始息声7.五音声8.五调声9.长乐声10.胡笳声11.止息声12.吴声13.蜀声14.齐声15.楚声16.度弦摘声17.蹙臑抑扬声18.调弦龊掠声19.长弹掉搦声20.楚清侧声21.雅质侧声22.蠲扶轮指声23.宛美清声24.高望远侧声.

  右七弦为正,十三晖为副。一弦合十三种升降,同为九十一声,其声调变化无穷。

  取音之指法有:木、汛、散、末、剔、擽、擘、绰、璅、伦。

  操琴指法如下:

  左指按弦,因指打声振动。左指令着面,左指击弦,隐隐如雷,是木声。

  左指按弦,右手击弦。泠泠然轻清,为汛声。

  左指不按不击弦,锵锵然如钟铎,为散声。

  左指按弦,右指打声,抑蹙向前后,让声下惆怅,叫做散声。

  右指向下末二、三弦,左指不着,是末声。

  右指向上剔一弦,是剔声。

  右食指第一横文,向上蹙揲二、三弦毕,举其食指合势望天,叫做擽声。

  右指向上擘二弦,为擘声。

  右指向下反剔一弦,为绰声。

  右指捅食第二横文上,向下击下弦,从宽至急十几声,是璅声。

  右两指各按一弦,齐声打,叫做促声。

  右两指轮次共一弦,为伦声。

传说•神话

  在陈旸的故乡闽清,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

  古代,漈上地方出了一位大民陈贤良,同皇帝辩论什么是宝。皇帝说,金、银为宝;陈贤良却说,盐、纸、铁是宝。皇帝一怒之下,降旨问斩了他。后来,事实证明陈贤良是对的。皇帝钦赐金头御葬,以示平反昭雪,并造了三十六座坟墓,使人不知哪座是真,哪座是假,免得金头被盗。

  有的传说带着神话色彩,载入地方志。例如:

  “贤良陂在二都,源山起傅岩,流至祭头岭,约三里馀,为巨石所遏。邑人陈旸欲凿而通之,石工已备,无所措手。旸乃具命服拜祷,有顷,石岩自裂,其流遂通,人获灌溉之利甚溥。以旸应贤良科,故名。”看来,根据史籍、地方志和谱志等有关的文字记载,弄清这位音乐理论家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音乐史和省、县地方志是有意义的。

生卒年月

  元脱脱《宋史》、陈衍《重纂福建通志》、乾隆本和民国本《闽清县志》都有陈旸传,但都没有生卒年月的记载。王耀华:《陈旸<乐书>和蔡元定<律吕新书>》一文说:“陈旸,生于北宋,具体年月不详”。

  笔者得到陈旸二十八世孙陈东宜先生的帮助,查阅了累世珍藏的《梅阪陈氏族谱》,得到陈旸生卒年月的精确记载:

  “[陈旸]公生于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四月十六日丑时,享寿六十一岁,卒于高宗建炎二年(戊申,1128)三月初一日。”

  考《梅阪陈氏族谱》,自陈旸的十二世孙、梅阪始祖陈台生以上各代,全文抄自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修奎峰陈氏族谱》。从现存的前序后跋来看,此谱以陈旸之同父异母仲兄陈祥道所修《漈上陈氏家谱》为蓝本,中经明万历十五年(1587)和万历二十四年(1596)两次重修,“且三十年率加一修”,根据时间推移,世系繁衍作出续谱。至于每次续谱以前各代,则是原谱照抄。由于原谱《漈上陈氏家谱》于政和四年(1114)即陈旸四十七岁那年“坐言盐铁利,言事放归”之后始修的,本人在世,对于出生年月日时的记载,当是可靠的至于陈旸卒年的记载,应是距他死后时间最近那次修谱的事,由于年代靠近,修谱者又是陈旸的近亲属,因而对于他离世年月日的记载,应是可信的。

  根据上述理由,笔者认为,《梅阪陈氏族谱》关于陈旸生卒年月的记载,不但可以补充《宋史》和多种地方志《陈旸传》以及《中国人名大辞典》“陈旸”条生卒年月的空白,并可有力地纠正《宋史•陈旸传》关于于陈旸“卒年六十八”说法的错误,而且可以根据手边占有的资料,初步列出陈旸年表如下:

  1068戊申宋神宗熙宁元年一岁。四月十六日丑时生。

  108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五岁。三兄陈安道登黄裳榜进士

  1092壬申宋哲宗元佑七年二十五岁。仲兄陈祥道进《仪礼注解》三十卷,《礼书》一百五十卷。给事中范祖禹言:“祥道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除祥道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核勘。

  1094甲戍宋哲宗绍圣元年二十七岁。是年九月丙午,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庚戍,三省同进呈张咸、吴俦、陈旸三人中第五等推恩,授陈旸顺昌军节度推宫。

  1100年庚辰宋哲宗元符三年三十三岁。是年正月,宋哲宗死,弟赵佶即位,为徽宗。旸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除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

  1101年辛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三十四岁。《乐书》成,撰《乐书序》。

  1102年壬午宋徽宗崇宁元年三十五岁。进《乐书》二百卷。徽宗命礼部尚书何执中看详。执中复奏:“旸欲考定音律,以正中声。愿送讲议词,令知音律者参验行之。”迁鸿胪寺少卿。十一月,置显谟阁学士、待制官。进陈旸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

  1113年癸巳宋徽宗政和三年四十六岁。其次孙陈文华“因祖父旸公坐言盐铁利,忤旨夺职”,“族防天威不测,避地入尤。”

  1114年甲午宋徽宗政和四年四十七岁。兄陈祥道、陈安道“驰驿南还”。

  祥道修《陈氏家谱》。

  1115年乙未宋徽宗政和五年四十八岁。子陈积中登进士。

  戊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

  三月初一日卒,享年六十一岁。

  是年,侄陈刚中登李易榜进士。

世 系

  陈旸先世,为河南光州同始县人氏。五世祖陈迁,字千郎。唐天佑四年(907)四月,后梁工朱温即皇帝位,围号梁,改元开平,以唐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上疏请求拨给官吏,后梁太祖朱温派遣七姓((按:《虎丘黄氏族谱》说为十八姓),随王审知渡江入闽,陈迁参与入闽行列,官至三司左丞旨,定居福州大义(今属闽侯县祥谦镇)。

  高祖陈柄,字庭村,为陈迁之第三子,迁居闽清漈上。赠中领大夫。

  曾祖为陈衲,为陈柄之次子,赠朝议大夫。

  祖陈俨,为陈衲之次子,赠朝议大夫。

  父陈玩,为陈俨之次子,赠朝议大夫。

    

  及至陈旸,“甫三世而贤豪出,或以进士起家,或以制科发迹。有著述可传于世者,有直谏至亡其身者,有司外台而鉴察者,有居内翰为编修者。一门七进士坊,至今不泯;五子四登科之誉,传诵不衰。”功名之盛,为闽清建县以来,乃至废除科举制度以前的一千年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所以,陈旸之仲兄陈祥道说:“族虽未广而门第高,人虽未伙而文献盛。其登于谱谍者,大都家之肖子,国之良臣”。并非过誉之词。

  陈旸五兄弟,除长兄陈深道外,兄弟四人都是进士,称为“五子四登科”。

  仲兄陈祥道,字用之。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067)登许安世榜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迁太学博士。元佑七年(1092)进所著《仪礼注解》三十卷,《礼书》一百五十卷,受到给事中范祖禹的好评:“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诏送两制看说,除陈祥道秘书省正字,赐绯衣。陈祥道与陈旸并称“二陈先生”,配祀闽清文庙。诸本《闽清县志》载,漈上凤凰山下二陈先生故宅,前人题句云: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

  三兄陈安道,字靖之。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戍,1082)登黄裳榜进士。

  弟陈从道,字由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登赵逵榜进士。

  子陈积中,字彦载,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末,1115)登进士。

  陈刚中,字彦柔。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登李易榜进士。性慷慨,敢论事。绍兴(113l—1162)初,官迪功郎。上言:“民力凋瘵,请罢冗食,去虚文,以足国用。”迁太府寺承,上封事,密奏高宗,极力主张恢复中原,忤秦桧意。未几,同年登进士第的胡铨,以劾秦桧被贬韶州。陈刚中作启,贺其行。启有“屈膝请和,知庙堂御侮之无策;张胆论事,喜枢庭经远之有人。”“知无不言,愿借上方之剑;不遇故去,聊乘下泽之车。”等句。秦桧闻之,更加愤怒。绍兴十年(1140)八月,张九成、喻樗、陈刚中、凌景夏、樊光远、毛叔度、元盥等七人同谪岭南。士痛惜之,有诗云:“同日七人俱去国,何时万里许还家?”陈刚中被谪安远县,感瘴殁于任所,家贫不能归葬。及至其孙陈问,登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方得扶乃祖陈刚中灵柩,葬杭州凤篁岭。

  陈行中,为祥道之长子,陈旸之侄,宋高宗绍定二年(壬子,1132)登张九成榜特奏名进士。(按进士及制科五举不中者,许殿试出身,谓之“特奏名”。)

  陈和中,为陈安道之长子,陈旸之侄。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甲戍,1154)登张孝祥榜特奏名进士。

  如果除去陈行中、陈和中两位特奏名进士不算,加上陈刚中之孙陈问,正是一门七进士。

家 道

  综观陈旸世系,除五世祖陈迁官拜闽王王审知的三司左丞旨这个实授职务外,从四世祖陈柄至其父陈玩,都只是死后追赠中领大夫、朝议大夫等虚衔,并不曾当过官。而且,早在陈旸出生前一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其父陈玩发生“殴公人死”一案,株连其仲兄陈祥道、“任其罪,久废。中间为太学博士,亦坐累故”。看来,青少年时期,他的家庭生活是不会富裕的。

  中年时期,陈旸“坐言盐铁利,言事放归”,他的一家因而四散奔逃,生活动荡不安,更是可想而知。后来虽然平反昭雪,官复原职,但是一家人星散闽清、尤溪,天伦乐越,早已休矣。精神上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所以在凤凰山下,辟圃种梅,读书以度晚年。“一族无恙”,便是莫大安慰了。

  从一九八三年因墓地纠纷案而被扒开的陈旸生母谢氏坟墓考察,墓为单穴石拱圹,既无墓志铭,又未发现实物、明器、俑之类殉葬品,与闽清已发现的南宋墓葬相比,显示谢氏墓为一外清寒人家的墓葬。这一点又是陈旸生活清苦的有力佐证。

  陈旸死后,其侄陈刚中惹怒秦桧,被贬岭南知安远县,患传染病死于任所,因家贫不能归葬,灵柩暂厝安远县约达九十年之久。侄儿遭遇如此悲惨,叔叔的处境还好得了多少?从这件事推想,陈旸晚年生活应是相当清苦的。尽管后来得到平反昭雪,钦赐御葬,那是死后万事空了。

夺职 平反

  关于陈旸被罢官事,《宋史》四三二卷《陈旸传》只有寥寥八个字的记载:“尝坐事夺,已而复之”。据此确认陈旸曾被夺职罢官,但过了不久,又平反复职。至于何年何月,为何夺职,史无明文,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陈旸并不曾横遭斩首之祸。

  诸本《陈氏族谱》都详略不同地提到陈旸罢官一案:

  “未几,弟晋之坐言盐铁利,言事放归。余与弟靖之连章乞骸骨,蒙恩赐驰驿南还。”

  “始祖十八公讳文华,乃昴中公之仲子。因祖父旸公坐言盐铁利,忤旨。防不测,避地入尤,时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癸巳,遂卜居于(尤溪)长安里二十都汤川取青坊奎兜。……后祖父旸公幸蒙天佑贤之心,得以回悟主意,复公原职。公即告老归家,一族无恙,吾始祖随就迁此而立祀焉。”

  “我世祖旸公,字晋之,登宋哲宗绍圣元年甲戍贤良科进士,官显谟阁待制。徽宗朝,以盐铁利忤旨,夺职。族防天威不测,其次孙,即我始祖文华公避地入尤。”

  陈祥道为陈旸同父异母之仲兄,且同朝为官,对于陈旸因“坐言盐铁利”而“放归”的记述,当最可靠。事过四百七十多年后的明万历十五年重修陈氏族谱时,说“后祖父旸公幸蒙天有佑贤之心,得以回悟主意,复公原职。公即告老归家”这段话,从语气来看,好象是陈旸之次孙陈文华的口述,世代相传下来;或是当时重修族谱的撰写人犹能见到的文字记载,尽管可靠性差些,但决非子虚乌有,凭空杜撰。这段记载,与《宋史•陈旸传》“已而复之”的记载相吻合。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崇宁元年(1102)官显谟阁待制之后,政和三年(1113)其孙陈文华迁居尤溪之前,这十一年间,陈旸确因“言盐铁利”惹怒了宋徽宗赵佶,而被夺职罢官。至于平反复职,当是政和四年(1114)以后的事,据此,民间关于“问斩陈贤良”的传说是没有根据的。

墓 葬

  南宋建炎二年(1128)陈旸寿终正寝以后,奉旨钦赐御葬,墓在闽清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后口桥亭头。乾隆本《闽清县志》和诸本《陈氏族谱》都有明文记载,本来不成一桩公案。但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有人占毁陈旸墓,休了官司。闽清县令方亨衢查阅有关档案,并到现场踏勘,作出判决,并亲自撰写《旸公墓道碑文》。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古立德立功立言之士,其精神足以彪炳宇宙,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即一时流寓山川,千载以下,所至增辉;而况桑梓、首丘之所,其为振耀表著,当更何如也。

  “宋显谟阁待制、礼部侍郎陈公晋之,世居闽清之漈上。殁,葬十五都普贤寺后。前载在县志,斑斑可考。公之次孙文华,始迁尤邑奎峰,遂家焉。厥后,居闽清者年湮代远,登祭阙如矣。

  “嘉庆二十四年冬,衢来令是邦,以有公之墓地占毁告者。衢为勃然,翻阅故牒,其所指乃在普贤寺后,与邑志所载不同。前经县尉徐公兆堂勘明,与志所载良合,是以公之后犹靳靳之如也。衢亦疑焉,而未敢决。次年,奉檄复勘。南寺前路侧登小冈,有断石柱四,似华表形。越冈折行而下,有巨墓在焉。砖石断缺,淹迹尚隐隐可辨。遍觅寺后,果无遗迹可指。因复核所载家谱,墓在普贤寺后口桥亭头。兹按寺前形势有二口,口各有桥亭圯,而桥故存。是家谱所载与邑志合,而公之裔误以后口为寺后无疑也。”

  方亨衢撰写的碑文明确告诉人们说,这位宋代音乐理论家长眠的所在。十年动乱中,这道石碑被推倒,当作过涧的桥板。前不久,才重新竖立起来。《三国演义》第78回: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叟气绝而死。《聊斋志异》卷13“曹操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竞在七十二冢之外乎?

  1987—1988年,笔者受陈氏宗亲委托,题写陈旸下列七道墓碑:

  高祖陈柄,曾祖陈衲,曾祖母柳太夫人,祖陈俨,父陈玩,母谢太夫人。以及陈旸墓碑。因忤宋徽宗赵佶旨而被夺职罢官,九族惊恐万分,次孙文华合家迁尤溪奎兜,三孙文雅迁浙江平阳,至七代迁回。累世墓碑销毁,以免惨遭掘墓鞭尸。到了平反昭雪以后几百年才敢于重修坟墓再度立碑。所以说,民间传说陈贤良“造了三十六座疑冢”是没有根据的。

遗迹•遗像

  九个世纪以来,陈旸以其音乐理论的天才,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他的故居和读书处,作为遗迹被地方志记载或口碑流传下来。在闽清,有过多处纪念他的祠堂、碑坊。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经湮没。兹据诸本《闽清县志》和《陈氏族谱》所载综述如下:

  (1)起傅岩,在漈上凤凰山下,陈旸与其兄陈祥道、陈安道辟圃种梅读书的场所。据《闽清县志》载,越傅岩三大字,为宋代爱国词人张孝祥所书,镌刻于石。又刻张孝祥诗:

  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

  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

  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

  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

  (2)贤良陂在二都,源出起傅岩。传说当年陈旸拜石得泉处,石刻“达泉”二字,书法道劲。

  (3)贤良坊在闽清县城西,宋进士陈旸立,后圮。宋绍圣间县令祝亚夫撰《贤良坊题名记》云:“名公巨卿,相望而起。颖川陈晋之一举中格,再举被命。非自养有素,其应敌不如此之决。今夫寓物于人,他日而求,或得或否。公奋髯挥臂而取其能,自必如此。”这是宋代地方官对这位音乐理论家别具一格的评价。

  (4)七进士坊,原在闽清县城西,宋进士陈刚中立,明嘉靖二十年(1541)县令罗才重修,仍题“为陈刚中一门七进士立”,后圮。万历八年(1580)县令冯效重建,题匾为“进士”,今圮。

  (5)陈旸宅,在漈上凤凰山下。

  (6)龙江书院,今为闽清县实验小学。在闽清县城南,明代合祀二陈先生于此。

  (7)乡贤祠在闽清县城学宫右侧,在三十五位享祀乡贤中,七进士名列其四:陈祥道、陈旸、陈刚中、陈问。

  (8)二陈先生祠有两处,一在闽清县城文庙明伦堂后,清嘉庆十八年(1831)知县居允敬建;一在县城南门外盘谷山麓。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陈姓家族集资购地移建于旧址后山之上。

  据陈东宜先生介绍:现存的遗像,是陈旸在世时,由子孙请画师绘大一幅绢上,裱褙成轴。宋政和三年,其次孙陈文华为“防天威不测,避地入尤”时,从闽清上老家带走这幅遗像,连同《漈上陈氏家谱》,奉为传家之宝,世代相传。每年春节,将遗像挂在厅中,让子孙顶礼膜拜。过了春节,便收藏在一个大毛竹筒里,筒盖加锁。天长日久,画面发霉,遗像面部出现许多斑点。为了保持原貌,我们拍照时不加修版。后来,这幅画像的相片传到马来西亚,制成塑料版相片,旅马华侨中陈旸后人家中都有保存。蒙旅马华侨、陈旸后裔陈学馨先生的帮助,搜集到这张相片。

  公元十一世纪,在闽清县漈上这个山乡出了陈氏“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十”的奇迹,其中有音乐理论家陈旸兄弟及敢于劾秦桧卖国投降罪状的侄儿陈刚中。及至元代,整个闽清县只举一名进士,明、清两代,闽清各只出六名进十。相形之下,宋代漈上陈氏一门,人才可谓多矣。功名盛衰之原因,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人才学问题。有的人认为,这里“山川毓秀,风气攸钟”,故此“甫三世而贤豪出”。这种说法,可以称为“地灵人杰”论。但是,过了几个世纪,漈上这个山乡环境不变,或者说变化不大,可是,出不了这么多人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利用谱志研究历史,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有其特殊意义。这方面,日本学者已经走在前头。据报道,他们已搜集了我国谱志达八千种之多!反顾我们自己,多年以来,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族谱、家谱一概被诋毁为“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而付之一炬。笔者利用搜集到的几种幸存的家谱、族谱,对这位宋代音乐理论家进行研究,写出这篇小文,作为引玉之砖,恳切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初稿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六日二稿

  注:

  ①《宋史》卷432《陈旸传》。十二律: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蒙、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陈旸《乐书•琴晖论》:“琴之为乐,弦合声以作主,晖合臣以配臣……其夹钟、姑洗、蕤宾、林钟四晖,即泛调取定又以太簇翻至龙口而晖数足矣。自古晖十有三,其一象闰。薹用螺蚌为之。近代用金玉瑟瑟水晶等宝,未闻有弦绳之义,所以示其明莹。以节奢纵而己。”

  ②陈旸:《乐书•序》,建中靖国元年(1101)。

  ③郑杰:《闽民国中录》卷7,“乐书”条。

  ④《福建艺文志》卷14,经部13,乐类1。

  ⑤民国本《闽清县志•水利志》。

  ⑥《福州历史与文物》1983年第1期。

  ⑦陈懋清:明万历24年(1596)《重相等奎峰陈氏族谱后序》。

  ⑧陈懋清:明万历15年(1987)《重修奎峰陈氏族谱序》。

  ⑨陈祥道:宋政和4年(1114)《陈氏家谱首言》。

  ⑩《福建通志》卷186《陈祥道传》。

  ⑾参见《宋史•高宗本纪》,《两朝御批通鉴辑览》。

  ⑿《福建通志•陈祥道传》。

  ⒀⒁陈祥道:《陈氏家谱首言》。

  ⒂明万历15年,尤溪奎兜《重修陈氏族谱》。

  ⒃陈时燮:清乾隆54年(1789)《重修奎峰陈氏族谱序》。

  ⒄方亨衢:《旸公墓道碑文》清嘉庆25年(1820)。

  ⒅民国本《闽清县志•建筑志》。

  ⒆陈懋清:《重修奎峰陈氏族谱序》。

作者:黄培熙


 

添加时间:2010-07-31  浏览次数:3255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