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二都漈上村口石壁上有一首题为《咏傅岩》的摩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
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
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
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
这首摩崖律诗署名张安国,其左边是遒劲的“起傅岩”三个摩崖大字。据清乾隆七年(1747年)《闽清县志》记载,这首《咏傅岩》七言律诗和左边“起傅岩”摩崖大字,均出自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之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祖籍简州(今四川简阳),徙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第一,历任中书舍人等职。
据记载,闽清二都漈上村口“起傅岩”大崖石壁下及隔溪与之对望的“龙首冈”,都曾是陈旸兄弟少时读书处,且都遍植梅花。陈旸(1068—1128),字晋之,闽清二都漈上村人,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后世称陈贤良。累官顺昌军节度推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陈旸是中国古代一位极为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他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所著之《乐书》,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陈旸还敢于为民请命,曾“坐言盐铁利忤旨夺职”。有关陈旸的故事传说在闽清流传甚多甚广。
张孝祥于何时因何故来闽清?目前尚未发现确切可信的证据。但从《咏傅岩》诗中可以看出,张孝祥是确曾来过闽清二都漈上的,并对陈旸相当景仰。
从该诗可以看出张孝祥的这首《咏傅岩》诗应是即兴之作,并且极有可能是在看到“起傅岩”摩崖大字以及“起傅岩”下一大片含苞欲放的梅花之后,诗兴勃发,欣然命笔的。
诗的颈联第一句中的“东君”,一说太阳神,一说春神。这里所指应是春神,第二句是借用三国时期“望梅止渴”的典故,“古人”指曹操。此诗首联两句的意思是:想看到梅花盛开的景象吗?那快去写封信催催春神吧!可惜我们来得太早(应是冬末春前),只好学习古人(曹操)“望梅止渴”来想象梅花盛开的美景了。诗的首联意境很明显:诗人是冬末春前来到闽清二都漈上村口“起傅岩”下,并在那里看到一大片含苞欲放的梅花,于是借梅抒情。
诗的颈联用暗喻手法。明写梅花是经过霜雪严寒之后才绽放出芬芳鲜艳的花朵,暗喻陈旸是经过苦读磨难之后才有后来杰出才华的展现。
诗的颈联采用明喻手法。用梅花被推为“千花”、“万木”之魁首来比喻陈旸在儒林之中的魁首地位。从颈联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陈旸在当时应有相当崇高的地位与影响。
诗的尾联是直抒胸臆。其意思是:具有杰出才华的人就如同高级厨师一样能烹饪出各式各样的美妙佳肴,实在没有必要用“商朝傅说”的典故来映衬陈旸才华的形成与展现。这是张孝祥对陈旸家乡后人为纪念陈旸而在漈上村口崖壁镌刻“起傅岩”摩崖大字的感慨与评论。
张孝祥的这首《咏傅岩》诗,形象生动,富有意蕴。该诗的诗题为《咏傅岩》,但实际内容却是咏“梅花”,并借咏梅来赞颂陈旸。陈旸生活在北宋末,张孝祥生活在南宋初,他们二人不是同一时代人。在《咏傅岩》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张孝祥这个后辈名人对陈旸这位前人的杰出才华是极其推崇的。由此可以想见,陈旸在北宋末南宋初很明显是一位相当杰出和有影响的名人。
(作者:吴必銮,系闽清县委政研室主任、“二陈”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