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幼时常听祖父等人讲“问斩陈贤良”的故事:宋朝年间,闽清漈上山了个京官陈贤良。他敢于同皇帝辩宝。皇帝说:金银为宝。陈贤良说:盐纸铁为宝。皇帝盛怒之下,降旨斩了他,并派御林军下来“诛九族”。因为夜间,错把潭口当漈上,自然潭口遭了殃,扫帚过刀,鸡犬不留,天亮才发现杀错,又去漈上屠戮。可漈上早得到消息,人人都不承认姓陈了。手上扶犁的说自己姓犁(黎),牵牛的说自己姓牛(吴),空手的只好伸手说姓掌(蒋)……带兵的四位将军因没有完成任务,怕皇帝怪罪,又不忍去再杀无辜,只好在潭口投潭自尽,所以此地后来叫“将军潭”。尸首冲到县城,百姓知道将军为救民而死,感激涕零,便建起将军庙祀之。
皇帝当时又下令全国禁用盐纸铁,百姓敢怒不敢言,满朝文武百官面如菜色,唯有一宫女面色红润,壮健如常。皇帝奇怪,劝宫女说出实情可免罪,宫女才说山真情:禁用食盐时,我藏起一包盐,缝在衣襟中,每日饭后,用舌头舔三下。皇帝听后,大为震惊。第二日上朝,便说禁盐有问题,大臣们也把禁盐纸铁的弊端一一启奏。皇帝才知道自己错了,便收回禁用盐纸铁的成命,追封陈贤良为相同,并赐金头御葬。为防金头被盗,决定造三十六台疑冢,又派名舆地师雷伯韶下来择地。凡是省内风水宝地,逢厝毁厝,逢墓拆墓,造陈贤良墓。据讲普贤寺是“真龙正穴”,寺产又多,和尚怕毁寺造墓,便用瓜子金贿赂雷伯韶。雷得金便改口说:“真龙已跳出山门外。”所以普贤寺山外门,也造一台陈贤良墓。共余在哪里?在漈上、在下炉、在下道、樟湖坂等地……说得言之凿凿,有凭有据。不但有真地实名,且故事串故事,大故事包小故事,因果联系,顺理成章,所以家喻户晓,全县流传。
谁想这深入人心的故事,却与史实大相径庭,很不一样。据有关年表记载,陈旸,闽清宣政里漈上人。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十六日丑时生。哲宗绍圣元年(1094),“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故后世称“陈贤良”。累官顺昌军节度推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著《乐书》二百卷,入《四库全书》。政和三年(1113),“言盐铁利”,惹怒宋徽宗赵佶皇帝,被夺职罢官。政和四年(1114)后平反复职。南宋建炎二年(1128),三月初一日卒。享年61岁,钦赐御葬,墓在闽清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查遍陈旸所有材料,未见有横遭斩首的记载。桩桩件件,记得明白,如有“问斩”、“诛九族”这样大事为何只字不提?据此,民间关于“问斩陈贤良”的传说是没有根据的。以下还有几点有力的佐证。从文献上看有:
一、《宋史》四三二卷《陈旸传》载:“尝坐事夺,已而复之”。
二、《闽清县志》(乾隆本)和《陈氏族谱》同载:南宋建炎二年,陈旸寿终正寝之后,奉旨钦赐御葬,墓在闽清十五都普贤寺山门外后口桥亭头。……清嘉庆二十四年,有人占毁陈旸墓,打了官司,闽清县令方亨衢查阅有关档案,并到现场踏勘,作出判决,并亲自撰写《旸公墓道碑文》。碑文略云:前经县尉徐公兆堂勘明,与《县志》良合,次年奉檄复勘,由寺前侧登小冈,有断石柱四,似华表形,越冈折行而下,有巨墓在焉。砖石断缺,茔迹尚隐隐可辨。这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这里是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长眠之所在。
三、《陈氏族谱》载:“未几,弟晋之,坐言盐铁利,言事放归。”这段是陈旸同父异母之仲兄陈祥道的话。兄弟同朝为官,此话当最可信。
“尤溪奎峰始祖十八公讳文华,因祖父旸公坐言盐铁利,忤旨。防不测,避地入尤(尤溪),时宋徽宗政和三年……”“后祖父旸公幸蒙天有佑贤之心,得以回悟主意,复公原职,公即告老归家,”以上人证、物证达到互证“三对口”。
从时间上看,传说也不合史实,传说中说,陈贤良“问斩”、“诛几族”,迫得四将军投潭,百姓感激,建起将军庙祀之,是虚话,查将军庙建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那时陈贤良还未出生(陈生于(1068))。试想:未出生之人,怎能同皇帝辩宝?又怎能被“问斩”?据此推论,“问斩”的事,根本没有。没有“问斩”“诛九族”,造三十六台疑冢,将军投潭等,通通是子虚乌有。雷伯韶受贿自然也冤屈。据查:他是清初人(六都下朱祖厝是他“合砖”,又去白中五回取地),距陈御葬迟四百多年,雷伯韶本领再大,也决不能在出世前四百多年去受贿吧。
那么,正史与传说差距为什么那么大哟?原因是正史是根据历史现状而写,而传说则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有的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很明显。“问斩”这一传说,为了展示“真理必胜”这一主题,只好把陈贤良的事迹拔高加想象,甚至加油添醋,接木移花,可能是把“放归”拔高为“问斩”、“诛九族”,因为故事忌平淡,有惊涛骇浪,才能激动人心。又可能是移植嫁接,李戴张冠。年代相近的“征伐”事件与“问斩”很相似,很可能是随手“拿来”,世代相传以讹传讹,弄假成真。如:
后梁,龙德年间,闽清瘟疫死了许多人。闽王王审知派王延翰入梅拯救。王延翰吞银百两,百姓敢怒不敢言,只好托四将军向上反映。王审知得悉,便令王延翰退银,也因此王延翰与四将军和邑人结怨。同光四年(926),王审知病座卒,王延翰继任闽王。暴戾的王延翰,为泄前恨,便诬闽清百姓图谋反叛,令四将军带兵500人进梅“征伐”。所到之处,百姓焚香迎接,四将军难下杀心、又知王延翰故意刁难要“杀尽刁民”。际此两难,只好遣散士兵,自己在潭口投潭自尽。百姓感激。为四将军建庙于县南山。王延翰又控知散兵匿藏漈上,命主簿下乡个个查对。追问诸耕者“你姓啥?”;因散军为民,怕追究,说不出,只好指犁说“姓黎”。或指牛说“姓吴”,空手者只好伸手说“我姓蒋”……此说与问斩情节何其相似,看来李代桃僵,大有可能。
至于传说中“三十六台疑冢”都说在漈上,在下炉、在下道、樟湖坂等地。经查都系人云亦云,除闽清白中普贤寺山门外一台陈贤良墓外,其余都不是。漈上确有石人、石马、石猊等东西,是谁的至今尚无定论:一说系陈家上代祖坟的,一说系开闽寺遗物。下炉确也有石人石马大型墓葬,可墓牌直书“宋博士陈祥道神墓”,是陈仲兄墓无疑。至于下道、樟湖坂有无疑冢,我估计又是谣传。三十六台这么多数字,省内怎么别地没再发现一台?
拨开云雾见青天,“问斩”传说水落石出。请看庐山真面目吧。看来陈贤良只是在“鸣放”中发些“谬论”,有反皇思想,被罢官,免去“副部”,开除回乡,后落实平反,官复原职,唯此而已。
(作者:刘积香,系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二陈文化研究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