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宋代著名音乐理论家陈旸和其兄宋太常博士陈祥道纪念堂在闽清落成。纪念堂坐落在梅城南山之麓,是在原纪念建筑旧址上重修而成。纪念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主体高17米。纪念堂内保存着二陈的珍贵资料,其中所著并收入《四库全书》的“礼书”、“乐书”尤为令人注目。
陈祥道两兄弟出生于闽清县宣政里漈上村(今云龙乡漈上村)。陈祥道,宋治平四年(1067)进十,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陈旸,绍圣贤良科进士,世称陈贤良,累官顺昌军节度推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显谟阁待制。二陈兄弟同朝为官,皆以礼乐显名。元祐七年(1092),陈祥道进所著《仪礼注解》三十二卷、《礼书》一百五十卷。在进《礼书》表中,陈祥道说:“窃以先王建法,本性请以导民,中古右文,师典常而经同。”表白了他撰写《礼书》的用意。《礼书》在当时引起重视,给事中范祖禹给予高度评价:“用意专精求之,诸儒未见其比。”随后,陈祥道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赐绯衣。其平生著作的有《考工解》、《礼记讲义》二十四卷、《论语全解》十卷、《礼例注解》十卷等。祥道仕官27年,宦海浮沉,际遇颇为坎坷。年72卒,赐葬。墓道在现闽清县白樟镇下炉村,颇有规模与气派,前有石像石兽戍守,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陈旸精于乐律,所著《乐书》二百卷,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的内容:第一卷至九十五卷,摘录《诗》、《礼》、《书》、《春秋》、《易》、《孝经》、《孟子》等古代经传中有关音乐的记载并予以训义诠释;第九十六卷至二百卷,则记述各种乐器,论述五声十二律、历代乐律、乐舞、杂乐、百戏等,并记述前代和当代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以及各种乐器,并附图说明。其书上自雅俗音器歌舞,下至民间杂戏,无不备载,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乐书》成书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时陈旸被赵挺之荐迁太常丞,当上朝廷的一名礼乐官。陈旸在音乐方面的主要观点,“以为五声十二律,乐之正也。二变以变宫为君,四声以黄钟清为君乐之蠹也。夫事以时作,置可变而君不可变。太吕、夹钟,或可分,而黄钟不可分。岂古人所谓尊无二上之旨哉?”陈旸的音乐思想,“上独嘉之”,授太常少卿等职。除《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礼记解义》十卷、《论语句解》十卷、《北郊礼典》三十卷。后陈旸因“言盐铁利”,忤宋徽宗旨意,被夺职罢官,不久得平反。宋史《陈旸传》对此有记载。陈旸卒于1128年,年六十有一。陈祥道的《礼书》和陈旸的《乐书》后均被收入清《四库全书》。两人并称为“二陈先生”,在他们的故宅,前人题曰:“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这进而值得一提的是,陈祥道兄弟五人,登进士者四,他们的后代陈积中、陈刚中、陈问都为宋朝进士。陈刚中“性慷慨,敢论事”,极力主张恢复中原,得罪了秦桧,后被谪岭南。当时山乡僻壤的地方,出现了“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十”的盛事,被历代传为佳话。
近千年来,陈祥道和陈旸以他们对我国礼仪文化和音乐理论方面的贡献,赢得后人的尊敬。他们的故居和读书处,已作为文物古迹受到保护。起傅岩位于漈上村凤凰山下,是陈旸兄弟种梅读书的场所。这里有“起傅岩”石刻,系宋代爱国词人张孝祥来梅拜谒先贤时留题,援引商代“傅说”典故,赞誉涤上如同傅岩,是产生国家栋梁的地方,摩岩上还留有张孝祥的诗词,“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闹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诗中张对二陈先生的景仰之情跃然可见。
(作者:翁振华,系原《梅城报》主编、“二陈”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