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贤良陂”古今谈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习研究
“贤良陂”古今谈
【 来源:礼乐同辉 】 【 发布时间:2010-07-31 】 【 字体:

  一九九三年新出版的《闽清县志》引水工程篇记载:“北宋绍圣至政和年间(1094—1115)进士陈旸于家乡漈上创建贤良陂。……灌溉农田数百亩。”这条记载成为闽清引水工程史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史迹。由此,贤良陂的史料价值和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相传宋朝时,云龙漈上村际头岭一带皆为“望天田”,常有干旱之虞,收成多寡,全凭老天的恩赐。久久以来,在起傅岩下的印潭筑陂修渠,引水浇田,成了村民的迫切愿望。但是,从印潭到际头岭,地形险峻,岩石壁立,要在此处修建陂渠,谈何容易。当时已举“贤良科”的进士陈旸,十分热心家乡的水利工程建设,其中还有一段颇具神奇的传说。我县最早一部《闽清县志》(乾隆本)水利篇中曾做了细致的描述:“贤良陂源出起傅岩,流到际头岭,约三里余,为巨石所遏。邑人陈旸欲凿而通之,石工已备,无所措手,旸乃具命服(古代官员穿的礼服)拜祷。有顷,石岩自裂,其流遂通。人获灌溉之利甚溥。以旸应贤良科,故名(贤良陂)。”陈旸“拜石成渠”尽管带有神话色彩,但在修陂凿渠中,他至少是立了汗马之功,起了关键作用,乡人才会命其名为“贤良陂”的。及至明朝,岁贡生莫若忠还作诗赞美:“拜石得流通,人怀利济功;贤名不虚立,霖雨一般同。”

  《闽清县志》(民国版)金石篇还载明:“‘达泉’石刻,即二都贤良陂陈旸拜石得泉处,岩上镌‘达泉’二字,书法遒劲。”据乡人介绍:巨石高十余米,宽约七、八米,中间一条裂缝,宽仅七八十厘米,渠水就从中穿流而过。人亦可摩肩穿行其中,两壁如墙,分明是一石为二的痕迹。置身其境,“裂石成渠”的说法,不由你不信它几分。贤良陂修成后,从古至今。渠水汩汩,五谷丰登。乡人每每分享这灌溉之利,总是难忘陈旸的“利济”之功。难怪人们以“贤良陂”命名后尚感意犹未尽,故又在巨石上高高地镌刻“达泉”二字以志纪念,从中可以看出陈旸“爱乡重农”的思想感情,是众所公认、备受尊崇的。

  数百年一瞬间,时间到了一九七〇年,人们为获交通之便,又筹划着修筑进村的云际公路。世上有时竟会有如此惊人的巧合——进村的路线恰好又“为巨石所遏”。当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巨石挡道已不是什么难题了。几包炸药,一声炮响,顷刻间,当年的巨石便无条件地让出了一条通道。古代只能在神话里实现的愿望。而今已是“小菜一碟”。

  不过,倘若是在今天,人们于勘测、设计修路方案时。完全可以采用迂回绕道的办法,以保护这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身的“巨石”。然而,在那“破旧立新”意识畸强的战天斗地的年代,采取这种“所向披靡”的风格,也是无可厚非的。

  话又说回来。不久,路修通了,而巨石却搬了家。难道际头岭又要变成“望天田”?不!大队党支部早已统筹考虑了贤良陂的扩建事宜,及时带领村民。在陂渠的原址上,修成一条比原来宽大得多的渠道。不仅具有灌溉的功能,而且还兼备发电的能力——加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从此,给全村带来了夜晚的光明,送去了马达的轰鸣,村里的生产、生活更是得利“甚溥”。人们由衷地赞叹:如今的“贤良陂”真是今非昔比。

  当然,新版的县志已没有那么详细地记载这些了。因为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人民大众修了太多太多诸如“贤良陂”之类的惠民工程。不过,人世间无论古往今来,只要他为社会、为大众做了有益的事,即便没有进行正式的命名、正经的树碑、正规的入传,人们也会深深地记着他的功绩。但愿“贤良陂”其名永存,其风长在。

  (作者:张德团,系《闽清县志》编辑、“二陈”文化研究会会员)

添加时间:2010-07-31  浏览次数:2129
 下一篇:古名新姿凤凰亭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