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老藤桥•古石桥 -- 闽清礼乐文化网
首 页本站概况本会动态礼乐图库礼乐文献学者论述学习研究本会刊物媒体传真捐资芳名在线留言联系我们
 
  首 页 > 学习研究
老藤桥•古石桥
【 来源:礼乐同辉 】 【 发布时间:2010-07-31 】 【 字体:

  从距离闽清城关七公里的云龙街动身,约莫经过五公里的乡村公路,便到了宋代名宦陈旸的故乡——漈上村。这是一处人文自然景观荟萃的千年古村。

  乍到村口,只见两山高耸对峙,崴嵬陡峭,这就是给漈上带来万千灵气的龙首岗和凤凰山。两山之间挤得只能容下一条村道和一条小溪通过。此时适逢少雨的夏季,溪中细水潺潺,岸边清风阵阵。置身其中,一股宁静恬适的气息顿时沁透身心,不由得不让你驻足品味。

  甫一驻脚,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那宽约五六丈的小溪上,巍然横卧着一座两墩三跨的古石桥。这是一款典型的古代石梁桥,如今在县内已经十分少见。桥面上数条单根重约三四吨,长有二丈多的大石板高架于条石垒成的桥墩上。试想,在古代的条件下,靠人力将至今连起重机也感到吃力的大石板架设为桥,怎么说都是一件耗资费力的事。如果光光为了解决通行之便,架一座简易的木桥,那就容易得多了。可为什么偏要舍易而就难呢?这里的老人说,这是村里的一项门面工程。关于古桥的由来,民间是这样传说的。

  旧时,村口树木蓊郁参天,藤蔓缠绕其间。藤原本是攀附于树木生长,可这里有株俗称“革鞘藤”的老藤,却独辟蹊径,跨溪而长,最终竟稳稳当当地横卧于两岸之间。藤干呈扁形,宽尺许,藤须虬曲,藤枝盘旋,俨然一座绿色的、有护栏的天然藤桥。人们行走其上,都称这是一处人间仙境。

  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后来漈上果然出了许多秀才进士,且都颇有建树。宋代礼部侍郎、音乐理论家陈旸就是其中之一。陈旸报效国事,多年在外,当时交通落后,不能“常回家看看”。陈母思子心切,几乎令其智昏。此时,一个心术不正的方士暗中给她出了个歪主意:欲要儿子归,须断老藤桥。陈母一心想着见爱子,全然不顾禁和忌。对于方士的主意,竟不加思索,信以为真。从日出到日落,不停不歇,挥斧砍藤。眼看老藤将断,无奈天色已暗,陈母只好收斧回家。心想,明日断藤,须臾在望。可是第二天一早,当陈母来到老藤前,只见昨天的砍口全已愈合如初。陈母只得重头再砍。连续数日,天天如此,老藤的砍口都会在一夜之间愈合。方士得知老藤有如此神奇之状,便又教给陈母一个邪法:事先备一盘狗血,待到天黑收工时淋于老藤砍口处。陈母照其行之。第二天果然不能再愈合。她暗忖:这下大功即成,爱子指日可见。盼望至切,干劲倍增。不须半个时辰,千年老藤轰然倒于刀斧之下。裂声凄厉,响彻山谷,撕人心肺;藤汁如血,淋淋沥沥,流淌数日。至时,陈母方如梦初醒,然悔之晚矣。风水被破,不久陈旸与皇帝“辩宝遭罢官”的消息便随之传来。陈母百般思念,千番努力,最终却落得如此结局。悲矣。

  可是,老藤终归是草木之物,人们再怎么怀念也无法见到其当年的风姿了。大约后人为了弥补这一失误而落下的千古憾事,故而精心策划,建起了这座不凡的古石桥。

  这动人而悲壮的传说,现时看来,未免有些牵强附会。然而,它却在人们心灵深处荡出许多如同这古石桥一样深沉厚重的反思——比如,如何爱惜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比如,怎样保护自然环境;比如,怎么和谐社会的亲情、友情……即便是眼前这座看得见、摸得着的古石桥,也给我们留下种种费解之谜:例如,从古桥的设计款式看,桥面中段用五条石板铺就,可为什么头尾两段只铺设四条石板?又如,那么沉重的石板,当时是如何将其架于二丈多高的桥墩之上呢?再就是,在漈上举目可见古代的各种石刻文字,而古石桥上为什么就没有留下一丁点诸如建桥时间、建桥人之类的字迹?

  几多思考,几多谜底。倘佯于这水墨画般的山水中,请你细细地琢磨吧!

  (作者:张德团,系《闽清县志》编辑、“二陈”文化研究会会员)

添加时间:2010-07-31  浏览次数:1711
 上一篇:神奇的漈上石

免责声明
您现在的位置:管理首页 >> 新闻免责声明
新闻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栏 目 分 类
会 员 注 册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地址:闽清县梅城镇南山路28号 邮政编码:350800 Email:mqmccza@163.com
联系电话:13348298355
版权所有 © 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 闽ICP备050195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