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道、陈旸纪念堂简介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前身为二陈先生祠,是为纪念闽清县为民族传统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陈祥道和陈旸俩兄弟而建。
兄陈祥道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是著名经学家、礼学家,官至太常博士。弟陈旸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制科进士,是北宋著名音乐理论家,官至礼部侍郎。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兄弟俩认为“隆礼兴乐,圣人之极功;穷经著书,儒者之本务。”“慨然有志礼乐”,把推行礼乐制度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把著书立说作为自己的事业抱负,分别著有《礼书》150卷、《乐书》200卷,是儒家经典著作,在清代均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陈祥道《礼书》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陈旸《乐书》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2008年3月国务院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礼书》《乐书》均列其中,作为珍贵古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陈旸是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在北京天坛公园神乐署显祐殿里,立有他右手秉笔端坐于案几前的铜像供人们瞻仰。
作为纪念性名人祠堂,受到历代官府的重视。据《闽清县志》(民国版)记载,二陈先生祠在闽清县城有两处:一在县治明伦堂后,清嘉庆十八年建,后毁。一在南门外盘谷山麓,道光十八年圮于水。清光绪二十九年,陈氏后人鸠资购地移建旧址后山之上(即现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祠堂被挪作他用,且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濒临倒塌。为了更好地纪念陈祥道、陈旸两位先贤为祖国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990年7月闽清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在旧址上重建二陈先生祠,并成立以副县长为主任的筹建委员会。此举得到海內外两位先贤后裔和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先后募资近百万元,经过十年努力,祠堂于2001年9月竣工,二陈先生祠更名为陈祥道、陈旸纪念堂。
重建后的纪念堂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2亩余),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大门石匾横额“陈祥道陈旸纪念堂”八字系著名书法家陈奋武所书,端庄凝重。门联“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系前人为二陈先贤故宅所题,由著名书法家赵玉林所书,潇洒遒劲。纪念堂现建有正座与回照两栋。前栋为回照共两层,为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办公场所。后栋为正座为主楼,三层半宫殿阁楼式建筑,楼高17米,翘角重檐,燕翔龙腾,圆柱朱漆,画栋雕梁,凭欄环绕,牌匾、楹联流光溢彩。一层大厅,立有陈祥道、陈旸两位先贤汉白玉塑像,大厅两壁挂有两位先贤事迹简介、故里风光、陈祥道《礼书序》、陈旸书法等,大厅两旁玻璃柜里摆放着《礼书》、《乐书》全套影印本,以及相关书籍、材料。二层为礼乐演出厅,可容纳九十位观众,舞台上立有仿古编钟一套,两面墙壁上挂有陈旸《乐书》部分内容放大图。三层为资料室、储存室。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重建落成十二年之后,闽清县县人民政府于2013年11月15日再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将被挪作他用的旧址上近1800平方米的土地,以及一栋700平方米的大楼划归作为纪念堂文化活动用地,大楼现开辟为两处展厅,一是中华礼乐文化展厅,一是陈祥道陈旸文化展厅。纪念堂理事会目前已完成用地规划,拟建成园林式的礼乐文化观园,其中包括二陈先贤故里云龙乡际上村的“起傅岩”、“龙首岗”等宋代崖刻,以及“凤凰亭”、“宋代古石桥”、“十八学士先兆碑”等文物古迹微缩景观。
陈祥道、陈旸纪念堂不仅是一处造型华贵典雅的建筑胜景,更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殿堂,是闽清历史文化名片。纪念堂2005年被评为全省首批94个“八闽名祠”之一。中共闽清县委宣传部将纪念堂列为闽清县德育教育基地,闽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纪念堂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闽清县陈祥道、陈旸文化研究会